村民积极参加“清洁水源”活动。
村民在村头劳动,积极参加“清洁家园”活动。
“清洁乡村”活动得到群众的支持。
淡村将文明标语上墙,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
《村规民约》张贴在每一条巷巷口,让村民出入都能学习。 李丹丹摄
武鸣县经济实惠的垃圾焚烧炉。冼敏 摄
下楞村夕阳红志愿者队伍不甘落后,默默奉献。
“清洁乡村使环境干净,让我感到舒服”“家里哪怕有一只苍蝇蚊子也不放过,村里清洁乡村集体活动要尽量参加”“搞好清洁卫生工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近日,记者走进宾阳县中华镇兴隆村,发现这里每家每户门前都张贴着“一句话”,字里行间流露出每一位村民积极参与“美丽南宁·清洁乡村”活动的热情,这是兴隆村由村委组织的“一户一句话”活动,让群众把对“清洁乡村”的理解、感受、期望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并张贴在自家门口。
群众是“清洁乡村”活动的建设者、受益者和管理者,南宁市在“清洁乡村”活动开展过程中充分注重和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在符合群众意愿、带给群众实惠、激发群众热情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得到了群众的积极支持。如今,群众的生活方式正逐步改变,文明的新风正逐渐形成。
发动群众参与 “清洁乡村”活动有实招
“向村民发传单,让他们自觉参与‘清洁乡村\’活动,轻不轻松?轻松!但你会发现一点效果都没有。”在兴隆村采访时,村党支部书记邓四书对记者说。因此,他与村委想出“一户一句话”这个点子。
兴隆村村民邓辉人屋子的门前,张贴的“一句话”是“乡村清洁,人寿百岁”,寥寥的8个字却内涵丰富。邓辉人的爱人覃二嫂告诉记者,每次看到这8个字,都会提醒自己卫生工作不能放松。“一看到这几个字,我就意识到只有环境清洁了,身体健康才得到保证,所以更加积极地参与村集体组织的清洁活动。”覃二嫂的感受也是兴隆村村党支部书记邓四书的感受。“只有让每个村民把对‘清洁乡村\’的理解、感受、期望表达出来,并张贴在门口,让‘清洁乡村\’习惯贯穿于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大家,才能提高积极性。”邓四书说。由于亮点突出,兴隆村的“一户一句话”得到了中华镇的大力支持,并拨付经费用于制作“一户一句话”牌匾,鼓励该村将“清洁乡村”工作深入开展。
“只有把每一位群众都发动起来,‘清洁乡村\’才能保持长效,群众生活质量才能真正提高”,这是南宁市各级领导干部深谙的道理。因此,宾阳县中华镇兴隆村的“一户一句话”活动也成为南宁市注重和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开展“清洁乡村”活动的一个剪影。
据了解,南宁市通过积极发动群众踊跃参与“清洁乡村”活动,变“要我清洁”为“我要清洁”,从“跟着干”到“主动干”,从而形成了上下互动、社会共建、人人动手的声势氛围。南宁市深入开展大宣讲、大走访、大调研活动,开辟“书记访谈”电视栏目,开展“一个返乡干部带动一个屯”“万名干部回乡行”活动等,各级领导干部进村入户开展调研,以夜谈、科普教育等方式进行“清洁乡村”知识宣讲活动,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各驻村工作队员与群众同吃同住,帮助他们解决活动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各方全力支持和参与配合下,根据市“美丽办”的调查显示,南宁市群众对“清洁乡村”知晓率达到97.5%,参与率达到95.5%。
突出群众主体 “清洁乡村”活动见成效
每天下午,武鸣县府城镇永共村老杨屯保洁员杨军兴都会推着一车生活垃圾,来到村垃圾处理场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专用炉进行垃圾焚烧处理。杨军兴向记者介绍,这种生活垃圾焚烧炉是武鸣县自主研发的炉子,效率很高。“这个焚烧炉很好烧,每天我回收的垃圾用1个小时左右就能烧完,烧完了灰可以回收做肥料。”杨军兴说。
“‘清洁乡村\’活动要取得实效,必须结合农村实际,探索适合本地实际需要的新路子。”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余远辉曾对“清洁乡村”工作提出“开拓创新”的要求。按照余远辉书记的指示精神,武鸣县立足实际,推行“建设焚烧炉就地焚烧”生活垃圾处理模式,解决了“垃圾处理不出村”这一难题。
“我们镇垃圾数量大、转运距离长、处理成本高,要实现农村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困难很大。”武鸣县太平镇党委书记岑玉寒说,“为破解这道难题,我们到各村屯和村干部商量,集思广益。”最后,太平镇采取了武鸣县环卫站副站长梁光文及其同事一同研发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专用炉这一办法。
武鸣县环卫站副站长、焚烧炉研发小组核心研发人梁光文介绍,此炉设计借鉴了家用火炉结构,用耐火砖砌成,焚烧炉的顶部设计有净水过滤器,大大地减少了废气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对人体的危害。“垃圾焚烧炉一般都需几万元,而我们研发的垃圾焚烧炉总造价仅2500元一个,是广西投资最少的农村生活垃圾焚烧炉之一,比较符合农村的实际,特别受偏远村屯的群众欢迎。” 武鸣县太平镇党委书记岑玉寒骄傲地说。目前,这种垃圾焚烧炉正在武鸣县府城镇老杨屯、凉粉亭屯,太平镇文坛村、庆乐村,双桥镇下渌村5个点试用。下一步,武鸣县将在各村屯大力推广这种垃圾焚烧炉,让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难题成为历史。
除了武鸣县,南宁市其他县区(开发区)也按照余远辉书记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积极探索垃圾处理等“清洁乡村”的新路子,形成了一些好做法好经验。如横县推行垃圾分类管理,实现垃圾处理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宾阳县开创了“一户一池”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实现了生活垃圾“日清日结”。马山县古零镇探索了在村屯一级通过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方式收集生活垃圾,进一步完善了从户分类,到村屯收集,再到镇转运和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上林县乔贤镇创新垃圾处理模式,成立8个村级环卫站,采取“8村4点”三方式(本地化、企业化、实用化)进行处理垃圾。
“以奖代补”机制 推动“清洁乡村”活动长效化
2013年8月,为推动“清洁乡村”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充分调动全城区农民群众参与“美丽村坡”“美丽家庭”创建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邕宁区财政拨款数百万元投入到建立“清洁乡村”活动利益导向机制中,激发群众参与活动的热情,推动活动长效开展。
“清洁搞得好,肥猪奖村屯。这是我们以前的奖励方法。如今我们加大奖励力度,将涉农部门项目和资金向‘美丽村坡\’‘美丽家庭\’倾斜,给予群众基础设施、农业产业方面的奖励。”邕宁区“美丽办”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从邕宁区推出的“美丽邕宁·清洁乡村”利益导向机制方案中,记者了解到,从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底,城区70个村(农村社区)范围内经城区“美丽办”核定的“美丽村坡”“美丽家庭”,可优先享受城区给予的基础设施、农业产业方面扶持奖励。
例如,“美丽村坡”可优先安排村屯道路建设项目、“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重点安排村坡巷道硬化项目、优先安排农田基本建设、水利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农业产业方面优先安排“温氏鸡养殖小区”“蔬菜基地”“苗木基地”“秋冬种示范片”“村屯绿化”等项目,属于贫困村的,每年优先安排扶贫产业化项目资金50万元以上。“美丽家庭”则可围绕火龙果、肉鸡等优势产业提高扶持标准,并优先享受鱼塘改造、“雨露计划”助学金、推荐就业、产业技能培训等待遇。“城区党委、政府把建立‘美丽村坡\’‘美丽家庭\’创建工作利益导向机制,纳入对各乡(镇)、各相关部门重点目标考核督查的内容,建立全面的目标考核督查责任制。通过严格考核,促进‘美丽邕宁·清洁乡村\’活动利益导向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邕宁区“美丽办”负责人说。
以“荣誉奖励”和“项目奖励”发动引导群众,以“以奖代补”机制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这是南宁市在开展“清洁乡村”活动中结合实际,开拓思路,努力创新的方式,因势利导,对表现好的群众和家庭进行奖励,推动“清洁乡村”活动长效开展。除邕宁区外,宾阳县、横县也积极采用该方式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清洁乡村”活动的积极性。据悉,宾阳县高度重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经过宣传引导,群众参与意识普遍提高,农民筹资和投工投劳开展“清洁乡村”活动折资1875.8万元。横县峦城镇通过镇政府奖励、村民集资、义务投工投劳,拆除了所有的露天厕所,建立了标准化公厕,村屯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
本版撰文/记者李丹丹冼敏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记者陈羽摄
新闻会客厅
因地制宜 长效易行 实现农村环境卫生明显改观
——访武鸣县副县长、县“美丽办”主任石岩
在“美丽南宁·清洁乡村”活动中,武鸣县一直勇于争先。2013年11月25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在新华社广西分社出版的《领导参考》2013年第58期上,对《广西武鸣探索“八个一”模式推进“清洁乡村”活动取得多重成效》一文作出批示:武鸣县坚持“因地制宜”“长效易行”抓乡村清洁,抓住了关键,完全符合农村实际。“美丽姐”是个很好的典型,应大力宣传。
为此,记者专访了武鸣县副县长、县“美丽办”主任石岩,看武鸣县如何采取措施,积极建立“清洁乡村”长效机制,实现农村环境卫生明显改观等多重成效。
记者:您能详细介绍一下武鸣县是如何“因地制宜”“长效易行”开展活动的吗?
石岩:本着因地制宜和长效易行的原则,我们建立了“清洁乡村”“八个一”模式:进行一次大扫除、建设一个垃圾池、配备一名保洁员、成立一个村民理事会、制定一套《村规民约》、建设一个焚烧炉、建立一支攻坚队伍、组织一支宣传队伍。此外,在推进“八个一”的同时,我们还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以“334模式”为指导,即对全县1796个自然屯进行分类,按示范屯(30%)、一般屯(30%)、较差屯(40%)进行分类指导,逐步提升。一类示范屯要在2至3年内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二类屯要在2-3年内达到示范屯水平;三类屯要在2-3年内升级为一般屯。
记者:武鸣县如何调动群众参与“清洁乡村”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石岩:首先,武鸣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清洁乡村”活动,把活动作为“民生工程”“生态工程”“新风工程”“作风工程”来抓。县领导率先垂范,在收看了自治区、南宁市 “清洁乡村”活动电视动员大会后,迅速组织开展“第一个统一行动日”“美丽武鸣·千村万人大清洁”等活动,县四家班子领导纷纷下到所驻村镇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此外,我们还运用多种宣传载体,营造“清洁乡村”活动的浓厚氛围。县领导主动深入各自联系点在群众中开展大宣讲、大走访、大调研活动,指导和参与“清洁乡村”的具体工作。县电视台、电台、《武鸣时讯》、武鸣网等媒体开辟“美丽武鸣·清洁乡村”活动解读专栏。还有,文艺表演队进村下乡宣传,努力形成强大的宣传舆论声势,积极营造“清洁乡村、人人有责”全民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
记者:2014年“清洁乡村”活动的展望是什么?
石岩:我县将继续坚持扎实工作、努力创新的原则,继续深入开展“三清洁”专项活动,开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大行动,大力发展生态型经济,开展“百村示范大行动”,通过加强长效管理机制建设,保持“清洁乡村”工作常态化。
记者走基层
村民积极清洁环境
百年老村重焕生机
位于西乡塘区坛洛镇的下楞村,是左江下游民族文化内涵十分深厚的古老壮族村镇,拥有得天独厚的优美自然景观,曾为“左江四大古埠”之一。近日,记者来到下楞村,看到当地群众积极开展“清洁乡村”活动,在保护原有风景的同时将“清洁乡村”要求落实到日常行为习惯中。
下楞村家家户户平均养有1至3头水牛,均圈养在自家房前屋后,而经常出现在村道上的牛粪影响了当地的旅游业。“养牛没有错,但也不能糟蹋了下楞几百年来的好环境。”村党支部书记梁秀廷召集村民召开大会,在各巷理事长和党员的集思广益下,想出一个虽然简单却十分有效的办法:在衔接牛与牛车部分悬挂一个小桶,使水牛排粪随排随接、不落地。村民也自带扫帚簸箕,随时准备清理牛粪。有了这个点子,村道保持干净整洁,农民也不再为水牛排粪影响全村旅游发展而苦恼。“现在来旅游,说不定还能遇见携‘便携式卫生间\’的水牛。”村民梁毓见风趣地说。因为“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让下楞村旅游又焕发了生机。
每天上午7时30分,在村委工作的梁声凡都会骑着摩托车绕村子走一圈,检查确认各家各户房前屋后垃圾清理干净后,才去上班。“做这份工有报酬吗?”记者问。“自愿的,不单单是我,还有很多乡亲都自愿做。下楞村的清洁环境是我们自己营造的,大家不光捐款建设基础设施,还自愿出工,努力把卫生搞好。”梁声凡说。自开展“清洁乡村”活动以来,下楞村成立了清洁卫生志愿服务队,自觉组队巡视大街小巷卫生。
在“清洁乡村”党员先锋队的模范带动下,下楞村老老少少、留守妇女都参与其中。目前,下楞村村民自发组成的清洁卫生志愿服务队有留守妇女巾帼卫生队、退伍军人突击队、清洁乡村党员先锋队等。“我们做的都是为了使家园环境变得更美好,自己的小家是家,下楞村也是我们的家。环境是大家的,要是整个村子乱七八糟,你家里就是再干净也没有用。”村民们都由衷地表示。
得益于村民积极自觉参与“清洁乡村”活动,下楞村这个百年老村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新闻推荐
为使广大城乡居民过一个吉祥年、节俭年、文化年,连日来,武鸣县文联组织本地10多名书法家深入到灵马镇、太平镇、城厢镇大皇后村等地,开展“迎新春送吉祥”为城乡居民赠送春联活动。在现场,...
武鸣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鸣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