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各界积极参与“美丽南宁·清洁乡村”活动。
劳动模范带头在村头除野草。
南宁素有“中国绿城”之称,把绿城建设得更加美丽、更为宜居,是全市人民的殷切期待。刚刚过去的2013年,南宁市的环境迎来了喜人的变化。如今,无论是走在大街小巷还是田间地头,都可以看到城乡面貌的明显变化,更可以感受到逐步显现的文明新风:乡村环境逐步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干部作风明显转变,群众参与日益积极,清洁理念深入人心,美丽工作蔚然成风。
这些变化见证了南宁市开展“清洁乡村”活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效。自去年5月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以来,南宁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关注,并推出了多项创新之举。通过强化宣传广泛发动,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拓展资金投入渠道,实施网格化精细管理方法和问责机制,建立综合示范村等创新做法,全力推进了“清洁乡村”活动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活动得到了自治区领导的充分肯定。
1
实施“三清洁”乡村洁齐美
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家园、水源、田园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开展“清洁乡村”活动中,南宁市迅速掀起了清洁家园、水源、田园活动的高潮。广大干部群众纷纷参与其中,更好地净化绿化乡村,有效地清理污染水体水源,倡导人人争当保洁员,使得乡村环境大为改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在“清洁家园”活动中,南宁市组织开展了清扫垃圾、清除杂物、清洁房屋活动,着力整治农村“八种乱象”,建立了农村垃圾集运处理体系、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并实施城乡风貌改造,开展“六项绿化美化”工程,进一步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乡村垃圾处理无害化水平、乡村生态宜居水平。各县区也积极探索清洁乡村垃圾收运处理运行新办法新模式,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基本形成。可以说,2013年基本实现了乡村环境净化的目标。
有这样一串具体数字,记录下2013年“清洁水源”专项活动取得的成绩:全市共调查农村供500人以上的饮用水水源地数量3086个,各类水体共计16039个;全面关闭乡村污染严重小企业282个,清理、取缔影响水源地各类污染源、排污口872个;建设水源地隔离防护、人饮安全设施720个;划定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90个等。各县区重点区域的水体水面及周边区域得到了有效清理整治。
我们还经常看到,广大干部群众深入田间地头清捡生产垃圾,积极参与“清洁田园”专项活动。活动也引导了农民群众逐步养成“随时随地顺手捡、人人都是保洁员”的好习惯。目前已打造了301个“清洁田园”示范村(点)。田间生产废弃物得到了基本清除,深入推广了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使示范点区域达80%以上。
2
完善基础设施 生活更便利
“清洁乡村”活动是一项民生工程。群众最盼望解决、最担忧发生的问题,以及如何切实解决好,都是优先考虑的重点。对此,南宁市正紧锣密鼓地计划着实施方案。按照“菜单式”安排项目和“标准件”建设的模式,大力开展道路水利通讯建设行动,加快旧村整治和新村建设,并推进农村水利设施、乡村信息化建设,极大地提升了乡村的软硬件设施。
随着2013年一批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工,群众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建设了一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还建立了农村生活垃圾集运处理体系。已建设100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村,完成6县“村收镇运县处理”试点区域内15座垃圾中转站建设,建成并运行乡村污水处理设施9项。行政村公路硬化建设项目完工10个,自治区千村公路通畅项目完工8个。通屯道路硬化建设项目竣工219条227公里。修复破损路面约17250平方米,硬化160条村道出入口道路。还有4座生活垃圾处理场(厂)已开工建设。
部分“空心村”得到整治整理,“破旧村”得到改造提升。全市累计开工房屋外立面改造3048户,改造农村危房9300户。完成横县、宾阳、上林、兴宁区、江南区的房屋外立面改造。继续对宾阳县黎塘镇、江南区江西镇扬美村进行特色名镇名村建设,并新增建设特色旅游型名村上林县大丰镇东春村。经开区吴圩镇茶柳坡示范点、广西—东盟经开区东南亚风情旅游小镇已开工建设,良庆区那马镇“源泉乡村”养生小镇、西乡塘区金陵新城已完成规划设计。
2014年春节前,再追加实施一批通屯道路和屯内巷道硬化等项目,全市102个乡镇各实施1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用一年的时间,在每个县(区)建设一个市级综合示范村,将12个市级综合示范村建成“全市最好、全区一流”的样板。还明确将市级综合示范村建设列入县(区)长工程。
3
发展生态经济 农民喜增收
经过一系列良好的乡村环境整治和提升,南宁市还走出了一条生态型经济发展之路,使得群众在2013年实现了持续增收。尤其是对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方面,开展了一场大行动,多渠道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各县区(开发区)根据自己的农业特色,不断发展特色农业。横县云表镇朝南村实行的是一种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通过土地流转,依托蘑菇工厂化生产基地,把秸秆、牛粪等制成有机肥,种植大棚有机蔬菜。隆安县那桐镇则利用定典屯的香蕉基地和雷布屯的特色名村建设,为周边村屯甚至邻县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效果,辐射带动群众共同致富。还有高新区安宁街道路西村,将生态旅游、水产养殖、花卉苗木的发展,分别结合“三清洁”活动,促进了双赢。
各县区(开发区)还依托休闲度假基地,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拓展群众致富渠道。如,横县实施西津国家湿地公园“七大工程”建设,将建成南宁市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隆安县以雁江古镇、大雁湖以及潜龙山庄休闲度假基地等为依托,结合各乡镇的特色,打造隆安旅游品牌。宾阳县积极抓好王灵镇、古辣镇等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宾州古城、武陵镇白鹤观、黎塘“荷香人间”等乡村旅游休闲项目。
同时,还全面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已成功引进投资6亿元的上林县鼓鸣寨休闲旅游度假区项目。马山县把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相结合,重点打造环弄拉生态旅游区。江南区大力开展以扬美古镇为核心的“一镇一园三区”大扬美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圈建设。
4
干部转作风乡村更和谐
如今走进南宁的大小村庄,人们会感受到一种更加文明和谐的气息。这得益于南宁市广泛开展的转作风树新风大行动。
为转变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南宁市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先锋示范城创建活动,组织开展了“清洁乡村先锋行”活动,继续推进“万名干部入乡住村”、各级领导干部“结一联五”活动。并进一步扩大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等驻村干部规模。从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中抽调干部到村驻点,确保镇镇有工作队、村村有志愿队、屯屯有挂点干部和党员。
各县区(开发区)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促进党员干部转变作风,带领广大群众投身“清洁乡村”活动。如,横县开展“转作风、查问题、办实事”清洁乡村整改提升活动,掀起“清洁乡村”活动新高潮,同时推行“八级联动”工作机制,形成干群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隆安县创新开展“万名干部回乡行”活动,其做法刊登在新华社广西分社《领导参考》上,并得到自治区领导的重要批示。
在活动中,涌现出了不少模范人物。武鸣县府城镇喜庆村挂村干部苏燕,她扎根乡村、勤恳工作、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带领群众把曾经“脏乱差”的村屯变成了“洁齐美”村屯。她的先进事迹在2013年8月召开的全区“美丽办”主任会议上,得到了肯定和好评。市“美丽南宁·清洁乡村”活动领导小组向全市发出了《关于向苏燕同志学习的决定》。
5
建立清洁体系 管理变长效
如何才能实现清洁乡村的长效管理,这一直是各地探索和思考的问题。目前,南宁市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清洁管理体系,为开展“清洁乡村”活动提供了制度保障。这套体系包括环境保洁管理、群众主体作用发挥、技术标准规范、网格化管理、考核评比五大机制。涉及清扫保洁、垃圾转运、村规民约、“三清洁”技术标准、责任监管考评等。
目前,南宁市各镇、村、屯基本建立了保洁队伍,并制定落实了《垃圾中转站运行管理制度》《清洁乡村管理制度》《保洁员工作责任》等规章制度。规范了村镇保洁队伍建设,明确了清洁乡村相关事项,基本实现了环境卫生长效管理。青秀区以各镇人口总数为基数,按每150人配备一名保洁员,现保洁员达到1665名,做到每个自然坡(屯)都有1至3名保洁员,实现保洁员全覆盖。
为积极推动“清洁乡村”活动长效持久开展,南宁市还重点建立了乡村垃圾集运处理、水源保洁、田园保洁、相关设施管理养护等制度办法。并完善了村民自治制度,组建清洁乡村建设村民理事会,制定完善清洁卫生、清洁生产等文明村规民约,组织群众参与活动。全市的村屯全部制定了村规民约。新修订的《南宁市“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已于2013年10月正式实施。
对如何开展好清洁乡村工作,广大干部群众还提出了要分清责任、奖罚分明的意见建议。为此,南宁市创新地实行了网格划分、网格管理办法,建立了职责明确、渠道畅通、服务有效的网格体系。在督查中,创新推行了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和权责统一的问责机制。在资金的投入上,探索建立“以奖代补”机制,以“荣誉奖励”和“项目奖励”发动引导群众,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经过7个多月的努力,南宁市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用辛勤汗水和智慧结晶换来了广泛赞誉: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对南宁市横县探索垃圾分类经验做法给予高度评价并作出重要批示。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对南宁市清洁乡村“五大行动”、隆安县“万名干部回乡行”活动、武鸣县“八个一”工作模式、青秀区“清洁乡村”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经验等,给予充分肯定并作出重要批示。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新建对南宁市清洁乡村“屯屯过关”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新闻推荐
为使广大城乡居民过一个吉祥年、节俭年、文化年,连日来,武鸣县文联组织本地10多名书法家深入到灵马镇、太平镇、城厢镇大皇后村等地,开展“迎新春送吉祥”为城乡居民赠送春联活动。在现场,...
武鸣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鸣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