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
覃广周
据古籍记载称,“三月三”是古代“百越”民族的上巳节。三月祭祖,是壮族流传久远的民间传统。明清时期,这一传统受民间道教真武信仰影响,由“三月三”祀真武迎神赛会形成壮族民间节日,光绪《武缘县图经》卷三载“县境乡村俱有真武庙”。壮族民众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米饭,用以祭祀,如明朝魏溶《西事珥》记载:“青精饭,用南天烛染饭作黑色,谓之乌饭。今粤人以社月相馈送,然,又染作青、黄、赤以相杂,谓之五色饭也。”清道光《上思州志》卷七记载:“上巳日无所为修禊。乡民炊糯为饭,以野树叶渍汁染之作红黄色或乌色,以祀先祖”;清人沈自修《西粤纪俗》记述:“宣化(今广西邕宁县)、武缘(今武鸣县)之俗:‘三月三\’各村以乌米饭祀真武。竞为大爆享神。其爆径一二寸,高五六寸,饰以彩,声如雷。拾得爆首者,来岁复作大爆酬之”,等等。这些民俗文化事象,呈现出壮族民众历史以来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壮族“三月三”节日的热闹场面,今天在壮族地区(如武鸣县等地)的歌圩,仍在盛行。史籍记载,如清光绪《武缘县图经》说:“答歌之习,武缘仙湖、廖江(今马头)二处有之,每三月初一至十日,沿江上下,数里之内,士女如云。再逢暮春农历三月初三,斑鸠乱飞,木棉花开、草木葱茏、气象万千,壮族青年男女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清代壮族文学家、诗人韦丰华(今武鸣县罗波镇凤林村人),在其诗词《廖江竹枝词》中生动描绘了壮族“三月三”歌圩活动的盛况:“春风酿暖雨初过,青满平畴绿满坡。试向黄林林外望,三三佳日好花多。胙颁真武喜分将,食罢精蒸糯饭香。忽闻歌声风外起,家家儿女亮新妆。贯耳花歌行要答,莺喉试转笑声低。相牵相挽笑眉开,小步寻芳往复回。特地勾留岔路侧,待看如玉少年来。綦巾分队路纵横,衬贴春光是冶容。……士也耽兮女也耽,行歌互答当心谈。欢场易散愁同结,恼煞西山落日衔。平林息暮噪归鸦,蜂尚迷香蝶恋花。”文献陈述“武缘”(武鸣县)等壮族地区,自古以来就流传歌圩习俗,壮族民众带着定情物,在长辈歌师的帮助下,对起山歌,互换定情物,到日落西山时都不愿散去,等等。时至今日,壮族“三月三”节日里,壮族青年男女对歌如潮,歌圩和集市上热闹非凡。
近年来,我区将民俗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作为当前我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涌现出了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三月三”歌圩节等一系列源于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艺术精品。2008年,壮族“三月三”,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设项目,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新闻推荐
本报武鸣6月4日电今日,武鸣县举行“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工作队员培训班,240名区、市、县选派的驻村工作队员参加。培训内容为扶贫开发新目标新要求、化解处理基层矛盾纠纷、村“两委”自身建设等。(...
武鸣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鸣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