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新闻 武鸣新闻 隆安新闻 马山新闻 上林新闻 宾阳新闻 横县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南宁市 > 武鸣新闻 > 正文

他们的精神激励我们

来源:南宁日报 2014-08-27 09:37   https://www.yybnet.net/

乡村放映员的30载光影岁月

——记武鸣县电影公司副经理詹明强

本报记者 杨 盛

黄昏时分,蜿蜒的小路上,詹明强驾驶着满载放映设备的小货车向山中进发,初秋的夕阳洒落在他黝黑的脸颊上。几乎在每天的这个时候,詹明强都会一路颠簸,到山区农村免费为乡亲们放电影。

今年49岁的詹明强是武鸣县电影公司的一名乡村电影放映员。这活儿,詹明强一干就是30年。

跋山涉水他从不喊累

詹明强的父亲曾经是基层电影放映队队长,在詹明强的记忆里,父亲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欢乐。

1983年,初中毕业的詹明强进入府城公社电影站工作,扛起了父亲曾经用过的放映机,开始了跋山涉水的基层电影放映员生活。

电影一般是20时开始放映,放完就到23时了。收拾幕布、整理器材往回走,常常凌晨才到家。第二天他照常上班。白天在电影院上班,晚上下乡放电影,这样的日子一个月中有20来天。

工作很辛苦,但是詹明强从不说累,隔几天不去他就觉得不舒服。工作30年,他跑遍了武鸣县13个乡镇、198个行政村和10个社区,平均每年放映电影1000余场。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农村电影非常火爆,需求多,经常连场放映,遇到办喜事农民还喜欢请放映员来放通宵电影。詹明强不怕辛苦,走村进屯,到处赶场。那时候下乡的交通工具是马车、牛车、自行车、拖拉机。很多地方没有路,车子进不去,就有热情的村民拉来马匹,帮他们运放映设备。更多的时候,詹明强和同事们需要扛着40公斤重的放映机翻山渡河。

2000年到2004年,詹明强自己买了摩托车和两辆二手汽车下乡放映。武鸣县电影公司经理李荣冠告诉记者,开摩托车进村弯多路陡,詹明强出过两次车祸,双腿都骨折过,还留下了风湿后遗症。

如今乡镇的条件今非昔比,再偏远的山村都实现了路路通,政府给基层放映队添置了轻巧的放映机和车辆。下乡放电影方便多了,詹明强也去得更频繁了。不过,跑多了有时候也难免遇到车子出故障,弄到深夜两三点钟才回到家对詹明强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事。

面对电影事业他不离不弃

1993年,县委宣传部要求利用100部优秀影视片进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詹明强主动找到当地镇政府、教管会沟通,提出给府城镇各个小学每学期放映5部以上爱国主义影片,不但受到师生的欢迎,也增加了电影站经济效益。

随着电视普及,网络兴起,农村露天电影慢慢淡出市场。许多电影放映员因工作条件差、收费难、待遇低,纷纷离去。詹明强却坚持下来,“只要有电影放,我还是会做下去的”。

2010年8月,经职工推选,詹明强担任县电影公司副经理,在负责电影流动放映队工作的同时,詹明强坚持带队送电影下乡——他说队里的年轻人对一些地方不是很熟悉,而他熟悉通往武鸣每个乡镇村屯的路。因为热心基层电影放映工作,詹明强被授予区、市优秀放映员称号。他所领导的电影公司、电影队也被文化部、自治区宣传部和自治区广电总局授予农村电影放映先进集体和优秀放映队称号。

保洁员老韦和他的马

凌晨3时30分,武鸣县两江镇还在沉睡,67岁的保洁员韦建德就已起了床,在自家屋后喂好马,套上车,一人一马没入夜色中,留下一串嗒嗒马蹄声——老韦开始了一天的环卫工作。

20年来,这样的马蹄声在两江镇从未间断过。20年来,仍是老韦,仍是马儿,只是老韦一头的黑发变了白发。

每天半个马拉松

20年前,两江街上原来的保洁员放弃了这份“苦差”,镇市场服务中心找了好几个人,均无人“应招”,街上的垃圾晾了好几天。47岁的韦建德不顾家人反对,把活儿揽了下来。

从那时起到现在,每天凌晨3时30分开始,老韦和马儿,成为两江镇一道熟悉的风景。“吁”一声,马儿停下,老韦该扫的扫,该捡的捡,该收的收。“背”一声,马儿又迈开步子。或者老韦只敲了敲桶,马儿就能听懂,该停就停,该走就走。

全镇500多户居民,10多个单位,8条街道,总长约10公里,老韦每天要把垃圾全部收集完,运到离镇1公里外的垃圾池。垃圾平日七八车,圩日十几车。在街道与垃圾池之间走上10个来回,相当于半个马拉松赛程。20年来,他和马儿,走过了12个两万五千里长征,足足可环绕地球4圈。

10时左右,两江镇洁净了,热闹了。老韦和马儿才一身疲惫地回家。老韦的儿媳妇嫁过来3年多了,愣是没见过家公吃过一顿早餐。

17时,老韦又出门了,打扫市场内的垃圾,将它们归拢好,以便第二天能直接装车。21时,又踏着夜幕回家。

细心的儿媳妇发现,有时候家公累得端不起饭碗,使不了筷条。儿媳妇心疼他,劝他别干了,在家带孙子。老韦坚决不同意。

20年换了4匹马

老韦接手市场保洁工作之初,镇市场服务中心配给他一辆手扶拖拉机,但他死活不开。他说,我半夜三更起来扫地,这家伙太响了,吵醒大家可不好。

老韦东凑西借了2000多元,自费买了一匹马,那时他的工资是每月300元。买回马后,他又自己动手,将自家的木轮车改装成马车。

老韦赶着马车清运垃圾,一晃就是20年,现在用的已是第四匹马。一匹马正常的寿命是二三十岁,但老韦所用的马儿前三匹均不超过四五岁。老韦说,它们都是累死的。

满满一车垃圾约摸1000公斤,每天来来回回十几趟。上坡的时候,有时马都累得差不多跪下了。每天生活在恶臭难闻的垃圾当中,再好的马也受不了。第一匹马发痧了几天后,死了。第二、第三匹马白天还正常拉车,第二天凌晨,就发现僵死在马厩里了。

老韦与马儿有感情,也心疼那些马。下雨天马儿容易腹泻,老韦自己上山捡草药喂食。每次马儿离去,老韦就哭一场,难受好久。

菜贩自觉供应“马粮”

在两江街,老韦有个绰号叫“公骂”,意为“爱骂人的老头”。

每次看到有人随意丢垃圾,老韦心里不舒服,总会上去劝说几句。老韦嗓门大,听起来着实像骂人。久而久之,他就有了这绰号。

看着清洁的街道,看着汗流浃背的老韦,人们不但理解了他,还对他心生敬意。乱扔垃圾的人少了,为老韦着想的人多了。

老韦的马儿食量相当于三四个人的口粮,老韦最初用玉米、黄豆喂马,可他那点微薄的工资难以承受。很快老韦发现,市场里总有一些丢弃的菜根、包谷叶可以做马粮,他便每天去捡回来。菜贩们知道后,再也不随手乱丢菜根菜叶,而是自觉收集好,留给老韦。

老韦工资不高,问他图什么,他总推说为了挣点“酒钱”,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实则是放不下两江街道的保洁工作。

成天与垃圾打交道的老韦,家里却出奇地干净整洁,客厅里一个大花瓶,一束花儿十分娇艳。原来,老韦不仅爱干净,也更爱美。

本报记者杨静

通讯员张华勇 黄彦朝

新闻推荐

基层小角色统战大舞台

甘提增(前左二)深入基层与非公企业增进感情。(武鸣县委统战部供图)本报见习记者 莫棋惠 有人说,乡镇统战工作很清闲,可以得过且过,而武鸣县甘圩镇统战委员甘提增却从中收获了工作的充实感。“...

武鸣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鸣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奇山秀水绿南宁2014-09-29 12:26
评论:(他们的精神激励我们)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