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协会促进幼儿园规范管理
十五年免费教育让孩子受益
“共同体”促进保教质量上新台阶
“爱心行动”为贫困幼儿撑起蓝天
保证幼儿享有良好的教学环境
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部署,南宁市于2011年启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各县(区)加强管理,落实责任,加快建立“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2013年,全市幼儿园有1209所,比2010年增加219所,增长22%;在园幼儿24.43万人,比2010年增加7.13万人,增长41%;幼儿园专任教师8768人,比2010年增加2838人,增长48%;市级以上示范幼儿园118所,比2010年增加96所,增长436%。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9.42%,比2010年提高19.21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21.92个百分点,提前实现南宁市“十二五”规划提出的80%的目标。
落实五项工作,切实解决学前教育“短板”现状
为切实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南宁市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是把落实政府责任作为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前提。地方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问题的责任主体,各县(区)采取多种有效、有力的措施,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
二是把加大经费投入作为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保障。“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南宁市学前教育投入逐年增长,2011年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2.55亿元,2012年投入4.69亿元,2013年投入5.88亿元,比2010年的1.99亿元增加3.89亿元,增幅为195%。
三是把加快项目建设作为发展学前教育的重中之重。南宁市将幼儿园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开展项目建设工作。2013年,将城区内的学前教育项目审批权限下放至城区,对于市级审批权限内的项目严格执行“限时办结制”。2011—2013年,全市完成686个幼儿园项目建设任务,新增学位约6.9万个,“入园难”得到了明显改善。
四是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发展学前教育的质量之本。2011—2013年,全市投入约483万元用于幼儿教师培训,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幼儿教师达4.38万人次,有效提高了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
五是把提高管理水平作为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手段。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规定各级各类幼儿园由所在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注册,统一监管,未经注册登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对无证办园进行全面排查,认真清理整顿各类无证民办幼儿园。坚持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现象。
加快改革创新,促进学前教育突破发展
今年3月,南宁市召开了全市教育发展大会,在全区率先出台《关于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南宁市多元普惠幼儿园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南宁市当前和今后几年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举措,力争到2017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7%,“广覆盖、保基本、多元化、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入园难”问题基本解决。为此,南宁市将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以城市中心城区和乡镇人口密集区为重点,增加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供给。2014—2017 年,重点支持新建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48 所和县城、城区公办幼儿园13 所,实现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全覆盖。
二是积极发展多元普惠幼儿园。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按照规划和标准举办普惠幼儿园。今年,南宁市认定了多元普惠幼儿园159所,占全区多元普惠幼儿园总数的15.9%。市本级和县区财政按9∶1的比例给予这些多元普惠幼儿园每生每学年800—1600元的补助。今年秋季学期,市本级和县区财政共拨付多元普惠幼儿园生均补助经费约1800万元,受益幼儿达3.63万人。
三是健全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在地方教育附加费和从土地出让收益计提教育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学前教育,确保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占比合理。各县(区)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原则上不低于100 元/年·生。
四是提高保教质量。全面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积极开展集团化办园。今年,南宁市辖区内组建了19个学前教育集团开展集团化办园试点,市财政每年给予每个集团的龙头示范幼儿园5万元经费补助。同时,加强幼儿教师培训,今年,市财政投入50万元,对全市500名多元普惠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进行市级培训。
兴宁区 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
兴宁区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发展,努力改善城区各类幼儿园办学条件,特别是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从2011年开始,在三个乡镇分别规划建设一所中心幼儿园,即三塘镇中心幼儿园、五塘镇中心幼儿园和昆仑镇中心幼儿园。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兴宁区成立了公办幼儿园协调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计划和协调工作。为加快完成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城区教育局牵头负责完成项目建议书、立项、勘察等前期工作,发改局、财政局、监察局、审计局和教育局组织督查组对项目进行专项督查,督查的主要内容为项目招投标程序、资金落实、工程款拨付及项目进度等。
此外,兴宁区创新办园模式,办好公建民办幼儿园。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通过“协议授权,委托办园、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兴宁区的乡镇中心幼儿园、农村幼儿园办成质量比较高、社会效益比较好的普惠性公建民营式幼儿园。
江南区 成立学前教育协会促进规范管理
在江南区委、政府的领导和城区教育局、民政局联合指导下,今年江南区成立了学前教育协会,协会以城区内6所办园水平较高的民办幼儿园为领头单位,其他幼儿园为成员单位,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职责。
在城区教育局的指导下,学前教育协会发挥专家队伍的重要作用,制定实施符合各幼儿园需求的年度培训计划,并组织会员单位成立工作组,对城区现有幼儿园开展走访检查活动,全面掌握各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园务管理、教育教学、安全防护等情况,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打下良好基础。此外,学前教育协会在城区多元普惠性幼儿园申报认定、幼儿看护点分类认定等工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立学前教育协会是江南区在开创有自身特色的学前教育新格局中迈出的重要一步,增强了民办幼儿园自主管理的意识,推动了幼儿园之间相互监督、团结互助、资源共享,对促进城区学前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青秀区 加大投入 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颁布后,青秀区紧紧抓住良好机遇,确定了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和方向,做到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机构健全,责任落实,着力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青秀区将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科学测算入园需求和供需缺口,合理确定幼儿园数量、规模和布局。在幼儿园园舍建设、奖补扶持方面均落实了规定的县级配套资金,并规范使用国家、自治区和市级资金。2011年,青秀区政府投入595万元率先启动南阳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化试点工作,2012—2013年,分别投入600万元、525万元、525万元用于刘圩中心幼儿园、伶俐中心幼儿园、长塘幼儿园的建设,缓解农村幼儿入园难的问题。
发展学前教育,教师队伍是关键。三年来,青秀区投入近50万元,开展辖区幼儿园管理人员培训、外省园长高级研修班培训等活动,一支支过硬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被打造“出炉”。
在青秀区,无论是公办园、事业办园还是民办园,城区政府都给予支持,真正建立了“三足(公办、区直办、民办)鼎立、公民办同盟”的协同发展格局。
东盟经开区 十五年免费教育惠及孩子
为提升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发展水平,实现教育公平,让人民群众共享开发区改革发展成果,开发区管委会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实行十五年的免费教育。凡在开发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含公办和民办学校)就读的,符合规定条件的学生均可享受学前三年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三年教育共15年免费教育的待遇。从2012年秋季学期至2014年秋季学期,十五年免费教育惠及学前教育幼儿7715人次,免费学前教育累计投入财政经费约686.79万元。
与此同时,为满足十五年免费教育对开发区现有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提出的新要求,开发区结合“造城运动”及“再造乡村运动”,通过撤、改、联、并、引等办法,新建、迁建、改建、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推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全面提高开发区办学水平。
邕宁区 加快城区示范性公办幼儿园建设
为了改善邕宁区幼儿园布局不合理、公办幼儿园不足的现状,城区政府积极谋划,多方调节,在土地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划出6000平方米土地用于示范性公办幼儿园——南宁市邕宁区清泉幼儿园的建设。该项目由市财政投资1100多万元,城区财政投资500多万元,规划开办12个班,建成后能容纳约360名幼儿入园。
南宁市邕宁区清泉幼儿园建成后,将使城区公办学前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有效缓解城区幼儿“入公办园难”的现状。
西乡塘区 构建学前教育共同体
为了促进城乡幼儿园保教质量、办园水平的快速提高,西乡塘区对学前教育实行“教育共同体”管理发展模式,以品牌园辐射、指导、帮扶为主要手段,实现学前教育优质资源辐射扩展的最大化,全面推进城区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
根据城区学前教育的现状,西乡塘区将辖区内100多所各级各类幼儿园分为4个“幼儿园教育共同体”。每个“幼儿园教育共同体”以“品牌园(自治区示范园)+优质园(市级示范园)+潜力园(帮扶园)” 的方式构建。“幼儿园教育共同体”机制的实施,促进了西乡塘区学前教育亮点凸显:一是建成一批名园、品牌园。二是实现学前教育优质资源辐射扩展的最大化,办园水平取得新突破。三是城乡幼儿教育质量均衡发展,城区学前教育逐步实现规范化、均衡化和优质化。
通过构建 “幼儿园教育共同体”,西乡塘区形成了以公办带民办、以大带小、以强扶弱的教研互助体系,促进了各级各类幼儿园的整体发展,使保教质量又上新台阶。
武鸣县 全面治理整顿非法学前教育机构
武鸣县共有民办学前教育机构184个,为规范学前教育机构办园行为,促进幼儿教育健康有序发展,今年,武鸣县政府开展治理整顿非法学前教育机构行动,收到良好效果。
2013年年底,武鸣县政府制定实施《武鸣县清理整顿非法学前教育机构工作方案》,成立清理整顿非法学前教育机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教育、公安、民政等职能部门组成,明确各部门、单位职责,统一部署整顿重点、时间节点和具体要求。
在整治中,武鸣县遵循先疏后堵、堵疏结合原则,对24个非法学前教育机构进行宣传教育、实地指导、限期整改及分类治理。为消除取缔工作中的不稳定因素,按照“方便接送,就近入园”原则,各镇详细制定分流安置措施,调配引导被取缔幼儿园的幼儿到合法幼儿园就读,确保分流幼儿人人有园上。
整顿行动有效遏制了非法学前教育机构的蔓延和扩大,维护了合法幼儿园的权益,初步建立了常态监管机制,以多种方式对幼儿园的运作进行常态监管,确保安全、规范、高质量办园。
横县 依法取缔C类幼儿看护点
横县高度重视C类幼儿看护点依法取缔工作,成立了依法取缔C类幼儿看护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并召开了2014年取缔C类幼儿看护点工作推进会,明确乡镇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协调各部门统筹推进C类幼儿看护点取缔工作。
7月,县教育局将今年幼儿看护点分类认定的结果向全县各乡镇政府、乡镇中心学校及幼儿园(看护点)进行通报,并将有招生资质的学前教育机构及C类幼儿看护点名单以通告的方式张贴至各乡镇村(屯),通过县电视台向社会进行通告,在社会上形成依法取缔C类幼儿看护点的强力态势,同时引导群众选择有招生资质的幼儿园(看护点)送幼儿入园。7月底至8月初,各乡镇政府牵头,协调乡镇中心学校和社区(村委)干部对辖区内C类幼儿看护点负责人进行约谈。8月中旬,有35个C类幼儿看护点主动停止了办学。8月下旬,县教育局对经劝停但拒不停办的C类幼儿看护点组织执法人员进行实地调查取证,并下达行政处罚告知书。县政府组织公安、教育、综治办等部门联合执法,对这些看护点作出了停止办学的行政处罚决定并向社会张贴取缔通告。至9月,全县50个C类看护点已停止办学的有40个,幼儿已妥善安排到附近有招生资质的幼儿园(看护点)入园。对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又拒不停止办学的10个C类幼儿看护点,将于今年12月进行强制取缔。
通过依法取缔C类幼儿看护点,横县进一步规范了民办幼儿园办学行为,促进了全县学前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宾阳县 大力发展多元普惠幼儿园
宾阳县现有民办幼儿园267所,在园幼儿29583人。在岗教师1211人,保育员388人。2013年年底,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9.22%,学前一年毛入园率96.35%,“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为积极发展多元普惠幼儿园,宾阳县迅速行动,周密部署,大力推进多元普惠幼儿园建设。宾阳县先后组织召开多次专题会议,引导城镇、农村民办幼儿园在已有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走普惠之路。此外,成立多元普惠幼儿园认定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推进管理规范化。
通过发挥多元普惠幼儿园的示范作用,宾阳县幼儿园办园质量得到了提高,适龄幼儿入“质量好、平价且容易进”的普惠性幼儿园正逐步成为现实。
经开区 开创学前教育新局面
“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经开区把学前教育作为发展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在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同时,加强学前教育规范管理,加强幼儿教师培训,着力提升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并建立健全优质幼儿园与农村幼儿园之间的结对帮扶机制,努力促进学前教育内涵发展。
近年来,经开区通过实施师资队伍培养培训工程,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幼儿教师培训,不断加强幼儿园保教队伍建设,为提升开发区保教质量做好扎实铺垫。开发区还组建幼儿园共同体,落实联片教研制度,积极发挥示范园的辐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搭建各类幼儿园相互交流的平台,加强管理和业务指导,促使各级各类幼儿园同步发展。
上林县 为贫困家庭幼儿撑起一片蓝天
上林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创新活动载体,以“关注支持农村幼儿教育,关心帮助农村幼儿园发展,关爱资助农村家庭困难幼儿入园接受学前教育”为主要内容,努力夯实上林县农村学前教育基础。
为了将活动落到实处,上林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为组长的“爱心育苗,携手未来”主题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引导和鼓励公益组织、慈善机构、民间团体、社会热心人士等社会各界力量捐款捐物,扶助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目前,共筹集到包括香港善学慈善基金、南宁市慈善总会在内的社会力量捐助的善学资金40万元。此外,开展机关党员与农村困难家庭幼儿“一对一”结对子帮扶行动,帮助他们实现入园学习愿望。
活动启动以来,全县各界爱心人士共筹集资金104.18万元,政府财政拨付扶助资金120万元,扶持全县69所民办幼儿园改善办园条件,受益幼儿9980人;机关单位党组织的420名党员干部与403名贫困儿童结成对子,捐助资金达24.18万元。
隆安县 加强学前教育规划建设
2011年以来,隆安县不断加大学前教育投入,积极采取多项措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着力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三年来投入建设资金共计4106万元,改造(建设)幼儿园111所,切实改善了幼儿园的办园条件。
一是加强学前教育规划建设。新建雁江镇、那桐镇、丁当镇等3所乡镇中心幼儿园,新增幼儿园学位1080个;扩建隆安县第二幼儿园,改扩建农村村级小学附设幼儿园82所,新增幼儿园学位7560个。
二是开展幼儿园分类定级评估工作。为优化办园条件,规范管理,提高保教水平,制定了《隆安县幼儿园等级评估工作方案》,对办园水平低和质量差的学前幼儿机构限期进行整改,进一步规范幼儿园办园办班。
三是以教研促进保教质量提高。隆安县《农村幼儿园幼儿文明礼仪培养研究》和《园本化对“那”文化乡土特色节庆民俗活动设计与运用实践研究》两个科研课题获得市级立项。
马山县 扶持引导办学,稳步推进学前教育
近年来,马山县坚持强化管理、狠抓落实,全县学前教育在硬件设施、园舍环境、队伍建设、保教水平等方面获得极大改善,学前教育得到稳步发展。
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幼儿园249所,比2010年增加了205所。全县各级各类示范幼儿园26所,其中自治区示范幼儿园1所,市级示范性乡(镇)中心幼儿园6所,县级示范幼儿园19所,初步形成了“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2011年至2013年,马山县以南宁市示范性乡镇中心幼儿园引领带动、支持帮扶本乡镇村级幼儿园的创建,打造出“每个乡镇各创建一所公办、一所民办示范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工作新亮点。
此外,马山县积极建立优质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对口帮扶机制。三年来,共开展公、民办幼儿园“手拉手”“送教下乡”“现场观摩指导”等活动50多次,受益幼儿园200多所。
良庆区 多措并举促进学前教育发展
为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良庆区在努力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的同时,积极鼓励和扶持有合法资质、良好信誉的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举办幼儿园,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妥善安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城区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合理的普惠性服务。2013年,良庆区的民办幼儿园达到58所,比2010年增加了35所,新增学位7000个。
为使民办幼儿园规范办园,城区政府加强了对幼儿园的监管。通过开展一系列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城区幼儿园的管理质量和水平,培养造就了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队伍。
高新区 引进名园促进办园水平提高
为加快学前教育发展,高新区采用引进名园促进办园水平提高的办法,鼓励多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兴办幼儿园。引进经认证有实力的教育集团和自治区示范幼儿园,充分发挥其优势,承办新园,举办分园,有效提升幼儿园办学水平。
2012年8月,高新区引进广西知名教育品牌翰林教育集团创办东师双语学校,兴办附设幼儿园。2013年12月,东师双语幼儿园获评为“南宁市示范幼儿园”,成为高新区第一所获得市级示范性幼儿园荣誉的单位。2013年8月,自治区示范幼儿园——广西区直属机关第三幼儿园进驻高新区,承办高新幼儿园,先进的管理理念,独树一帜的办园特色,深得家长和社会各界好评。
高新区引进名园,发挥示范效应,迅速提升了本辖区幼儿园的办园水平,有力地推进了高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王雨 通讯员宁怀庆 本版供图/市教育局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黄艳萍)今年以来,武鸣县检察院案管中心紧扣案管工作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紧密围绕服务群众的职能定位,努力打造优质服务平台,真正做到司法便民、司法利民、司法为民,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
武鸣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鸣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