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新闻 武鸣新闻 隆安新闻 马山新闻 上林新闻 宾阳新闻 横县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南宁市 > 武鸣新闻 > 正文

党员群众亲如一家 科学种养助民致富

来源:南宁日报 2014-11-13 12:16   https://www.yybnet.net/

近年来,武鸣县陆斡镇紧紧围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主题,以培育促发展,以创建促规范,以示范带整体,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一系列党员、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行动,形成独具陆斡特色的党建模式。目前,陆斡镇已实施创建网络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屯级“一组两会”、基层党组织“领头雁”工程等一系列服务型党建工程。随着党建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陆斡镇实现了以党建促经济发展的科学发展模式,农业总产值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多年来均获得10%以上较快增长。近日,陆斡镇被评为“2013年度南宁市科学发展进步乡镇”。

网格管理 和谐社区一家人

“丁零零……”一阵铃声打破宁静,电脑显示屏上的头像闪烁,信息随即自动弹出,“求助点在陆斡社区5街69号。”电脑前的接线员立即接通该片区电话,告知工作人员前往救助——这不是消防队的火灾演练,而是陆斡镇陆斡社区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的一个真实场景。接线员就是陆斡社区青年志愿服务队队长吴明让。

为实现“社区一家”的美好愿望,武鸣县陆斡镇借助信息化技术,打造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陆斡社区是网格化服务的试点社区。该平台通过“主动提醒服务”“呼叫响应服务”“监控联动服务”三个功能,创新社区服务模式,将服务做得更细腻更到位。“这就像医院里病人呼叫护士一样,准确、直接、迅速!”吴明让说。

网格化管理这一先进有效的社区服务平台是陆斡社区乡镇工作人员的创举。“我们当时的目的是打造一个服务型社区,以便更好地为困难群体、居民服务,做到真正把社区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陆斡镇党委书记邓均荣向记者说起该镇当年的规划。记者在陆斡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见到了陆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在一台电脑的屏幕上,一张陆斡社区的简单地图被划分为6块,每一块上标有各种花花绿绿的图标,一些图标在不停闪烁。

“陆斡社区下辖5个自然屯23个居民小组,共划分为6个管理网格。”吴明让介绍道,“在每个网格里,7种不同的图标分别标志着7类社区重点服务对象:困难群众、五保户、拥军优属户、困难党员、残疾人、社区留守儿童、计生服务对象,共有270户。”服务平台根据对象的具体情况提供服务。“点击其中一个图标,图标对应的服务对象的详细信息就能一目了然。若是未能及时走访,图标还会定期闪烁,提醒工作人员及时处理,设置时限提醒,我们就不会遗漏任何一个服务对象。”吴明让说。

事实上,对社区重点服务对象进行定期走访的工作,每个乡镇都在做。不同的是,包括过去的陆斡社区在内,所有乡镇社区的走访信息都是用纸质登记,工作繁杂,主观能动性要求较高,在这种情况下肯定会有遗漏。现在陆斡社区有了这个平台,就不会出现漏访,工作人员的考评标准则变成了“是否按时走访服务对象”。

为了配合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陆斡社区重点服务对象安装了免费电话,困难群众的电话一响,网格平台便立即作出回应。陆斡社区5街69号的韦锦生对此深有体会。“只需要在家里打一个电话,社区干部就派人来帮助我们,非常方便。”韦锦生因意外导致下肢受伤,还在恢复当中,行动不便。由于不属于低保户,也不是残疾人,因此他无法申请补贴或医保报销。在这种情况下,社区的服务队决定为他提供义务帮助。志愿者们给韦锦生家免费安装了一台电话,只要一个电话打到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便会通知相应的工作人员上门帮忙。

一个平台 民生问题迎刃而解

为使民生工程真正惠及广大群众,促进全镇经济发展,陆斡镇党委2009年成立了镇服务民生工作站。该平台整合优势资源,拓宽服务民生新渠道,为基层群众提供维稳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等多种服务,实现了“证件镇里办、小病镇里医、矛盾镇里调、补贴镇里领、问题镇里解”的“一站式”服务。

陆斡镇服务民生工作站自成立以来,整合了镇政府及镇直单位职能部门的优势资源,落实了7名专(兼)职工作人员集中到镇政府服务民生工作站办公,大大方便了群众办事。

位于镇政府大院内的服务民生工作站,面积约300平方米,其中有一间40多平方米的培训教室。据悉,今年以来,这间培训教室就开展了25期技能培训活动,培训外出务工青年千余人。陆斡镇通过这些有力措施,提高了村民的劳动技能,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转变了传统的就业观念,为群众创业致富打下了良好基础,也培养出了一批适合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新一代劳动后备力量。

近年来,服务民生工作站还引进十多家企业免费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为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等输送近千名工人。据统计,今年陆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3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人数1900人。在外务工多年的陆斡镇坡班村村民韦红林,正是参加陆斡镇服务民生工作站组织的家政服务培训活动后,在南宁市找到了一份家政工作。

此外,工作站定期把不能受理的相关证件统一收集起来,并派工作队将材料送到县直相关部门统一办理。同时,服务站实行24小时值班,群众随时都可以拨打服务民生工作热线,接到热线电话,服务民生工作小分队成员随时上门服务,做到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工作队的身影,实现服务民生工作全覆盖。

目前,全镇已有24个村(社区)组建了服务民生工作志愿队,成员由村“两委”、下辖支部委员、党代表、人大代表、经济能人、村民代表骨干等人员志愿组成,并覆盖各个村民小组,在全镇形成了“上下衔接、立体覆盖、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的服务民生网络体系。

据统计,今年以来,陆斡镇政务服务中心共受理各类项目2598件,办结2566件,办结率98.76%,内容包括纠纷调解、办证、政策咨询等。接待群众来访办事8768人次,为群众提供导办服务2826人次,答复咨询1253人次,受理群众纠纷调处150起,为群众办实事好事355件。

干部下访 服务三农促经济发展

为了扶助农民,促进农业发展,2010年3月,陆斡镇成立了“三农”服务队,把“群众上门找干部”的工作模式转变为“干部上门服务群众”,加大了党员干部进村下访力度。自成立以来,该服务队党员干部始终坚持贴近农村、贴近农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深入农村生产一线,为群众提供优质的“三农”服务。服务队以农业科技培训进村入户等优质服务赢得群众的肯定,成为陆斡镇的“三农”服务先锋队。

陆斡镇党委书记邓均荣向记者介绍,服务队自成立以来,积极组织农技专家进行种植技术巡回宣讲,以激发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增强致富本领。据统计,至今年上半年,陆斡镇塑盘育秧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100%,抛秧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100%,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 58.3%,农民种植的科技水平得到了切实提高。

甘蔗种植是陆斡镇的重点农业项目。2014年全镇种植甘蔗达到4.5万亩,2013—2014年度榨季进厂原料蔗高达28.5万吨,产值达12825万元。近几年来,全镇甘蔗种植业多次抵御住了市场冲击以及各方面主观因素的影响,产量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因为我们有陆斡镇甘蔗生产领导小组。”邓均荣向记者介绍,“这个小组由镇党委书记、镇长担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还抽调镇直单位干部职工充实到各个甘蔗生产工作组中去。”目前,全镇共有85名国家干部职工直接参与甘蔗生产工作。

邓均荣介绍,全镇三大班子的领导会时常带领小组深入到各村组调查摸底,落实重点村组,并制定严密的工作方案,突破“空白村组”。“我们创新了工作方式,以‘典型引路\’来带动全镇甘蔗生产。”小组下到村中,首先抓难点、攻难关,突破“空白村组”,在摸清种蔗“空白村组”及土地潜力较大的重点村组的土地状况后,镇领导亲自下访了解农民种蔗心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攻关。领导小组下访攻关后,“空白村组”倒木薯地种上了6000多亩甘蔗。其中仁合村去年共新植535亩甘蔗,实现零的突破。

目前,全镇上下经过不懈努力,甘蔗种植面积达到了4.5万亩,是农民增产增收的主要途径。如覃李村18组的覃寿军在自己的责任地上种植了十几亩甘蔗,平均产量达10吨,比种木薯收入增加了3倍。23组组长李旭华,也是多年种蔗大户,他创造性地把甘蔗与木薯进行科学轮作,使木薯产量从亩产1500多公斤增加至3500多公斤。通过这些先进的示范作用,加上科学管理,如今全镇甘蔗呈现出一片丰收景象,有望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的目标。

陆斡的党员干部们以热情的服务态度、高度的责任心,在发展陆斡农业的舞台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为稳定农业的基础地位做出了积极贡献,展现了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全镇农业发展的排头兵。

智能养殖 农民省时省力

轻点电脑鼠标,就能掌握母猪的总体情况: 母猪有没有怀孕;怀孕了多少天,应该喂多少饲料;母猪日增重和采食量多少;以及当前进食猪的状态——这是陆斡镇文桐村黄喜军养猪场采用智能化养猪的真实场景。

“在网络时代,养猪也智能化了。”兽医站干部看到这一生猪养殖新设备后,连称“新鲜”。据了解,黄喜军养猪场位于文桐村村尾,占地5亩,总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养猪场于2009年建成使用,年出栏生猪500头。

为了更方便进行养殖管理,2011年8月,黄喜军投入7万元引进了一套母猪群养自动化管理系统,“这套系统可实现自动个体投料、自动身份识别、发情自动监视、生产数据现场采集等。”黄喜军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他的高科技“猪圈”,“现在我们实现了养猪智能化,而且大大节省了人力。”

据黄喜军介绍,智能化猪舍是开放式的,猪儿没有被困在狭小的猪圈里,可在猪舍里大范围地散步、玩耍,由于活动空间大,营养适中,健康状况非常好。之所以能对母猪进行智能化管理,是因为每头母猪的耳朵都佩戴有一个电子耳标,管理系统通过对电子耳标进行扫描,就可以完成母猪个体的自动投喂、发情鉴定、不同生产阶段母猪的分离等,并可将所要了解的母猪信息输入电脑,形成详细的档案管理,十分方便。

自从引进该系统后,智能化养猪成为现实,400多头猪规模的养猪场一般只需要黄喜军自己一个人打理就行了。谈及变化,黄喜军最大的感触就是养猪比以前更省事了,“以前都是人工喂养,我和妻子每天都要早早起床忙里忙外,现在轻按一下按钮就行了,所有的工作都自动化,轻松多了。”黄喜军笑道。而这套系统,也让他省去了不少人工成本。

近年来,陆斡镇以增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工作为抓手,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等活动,让农民在现代化技术的帮助下增加收入,减轻负担。黄喜军响应科学养殖,逐步找到了现代化养猪的新方法,这也使他成为陆斡镇科学养殖的先进典型。如今,养猪业是最受陆斡镇居民欢迎的致富方式,陆斡镇去年的生猪出栏量达到16.8万头,同比增长2.44%,在全县范围内一直保持较高水准。

协商自治 农业焕发活力

陆斡镇针对农村基层特别是农村自然屯党的工作和组织覆盖薄弱、群众自我管理服务工作薄弱的问题,在农村屯级探索实行了“一组两会”协商自治制度,实现了管理服务网络扩展、管理服务关口前移,加强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健全了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机制。覃李村定西屯便是实行屯级“一组两会”协商自治制度的典型示范屯。

陆斡镇覃李村定西屯共有95户330人,党员3名。该屯从2013年实行“一组两会”协商自治制度以来,首先通过开展“清洁乡村”活动,大力清洁田园,把清洁田园与生态农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我们积极发挥党小组引领带动作用,让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深入发动,广泛组织群众参与。”邓均荣说,“同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清洁田园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清洁田园活动开展以来,定西屯群众共清理化肥、农药废弃物等田园废料500多亩。党小组还引导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引导农民科学施肥,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面源污染。此外,还通过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替代农药,减少农药残留和污染。“发展现代生态农业,非常有利于推动全屯经济和生态环境共同发展。”邓均荣说。

运用“一组两会”协商自治制度,定西屯还走出了一条规模化瓜菜大棚种植的创新农业发展路子。

覃李村定西屯是移民新村,耕地面积小,经济来源少,针对这一情况,定西村党小组和理事会经过调查研究,引导村民开展瓜菜大棚种植,不仅对种植的村民提供技术帮扶,还拓展销售渠道,保证村民无后顾之忧。

覃李定西移民新村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13年成立。“成立合作社的目的是生产高质量、安全可靠的产品。”合作社理事长李玉宝向记者介绍。合作社会以服务会员为纽带,以农民增收为宗旨,在服务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增实力,走出一条自我发展、自我积累、会员与合作社双赢之路。“这是深受农户欢迎的发展之路。”李玉宝说。

据介绍,合作社占地面积210亩,其中大棚栽培150亩,架建大棚220个,主要种植甜瓜和西瓜。协会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打造集生产、销售、经营为一体的现代新型农业。

目前,定西屯已有250人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已发展为拥有15名股东,长期聘用工作人员38人,注册资金235万元的规模。“我们每个大棚年利润2万元左右,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并且对周边群众的示范带动作用极大。”李玉宝说。

(本版图片由陆斡镇提供)

新闻推荐

通讯员葛卫华广西北方出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本报讯(通讯员葛卫华)11月26日,广西北方出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的“的哥”“的姐”组成爱心出租车队,满载爱心物资前往武鸣县城厢镇香泉村,为该村的困难家庭和五保户送去了棉被、生活用品等一批暖冬物...

武鸣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鸣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党员群众亲如一家 科学种养助民致富)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