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党组书记覃永武(左三)率队到天桃社区开展环境清洁活动。
市科技局局长梁展(前排中)每月到联系点调研。
在心圩村实施“面源污水整治研究与应用”项目,旧貌换新颜。
在东盟经开区博元蔬菜基地建设千亩清洁菜园。
扶持横县瑶埠村发展农业生态生产。
在隆安红良村应用“稻鸭共生”技术打造清洁田园。
在居民小区开展“美丽科普咨询服务”。
“美丽”科普宣传深入乡村。
本报记者 冯梓剑通讯员刘万娴闫慧文/图
自“美丽南宁·清洁乡村”活动和“美丽南宁·整洁畅通有序大行动”开展以来,市科技局高度重视,组织科技系统的干部职工全情投入,参与到青秀区天桃社区、高新区心圩村、横县瑶埠村、兴宁区王竹村以及武鸣县造庆村等责任联系点的“美丽”工作当中。同时,结合职能工作的特点和优势,整合资源力量,综合运用科技手段解决环境保护、能源开发以及清洁田园等一系列工作的难题,为“美丽南宁”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率先 全员参与
科技局成立了“美丽南宁”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亲任组长,并指定一名副局长抓具体工作落实,明确系统各单位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责任制,使科技系统的美丽创建相关工作有计划、有分工、有责任、有标准、有落实,确保科技部门充分发挥出先锋作用。局领导班子将“美丽南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每月定期听取专题汇报,研究相关问题。同时,要求两个二层机构——市情报所、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分别作为天桃社区和心圩村“美丽工作”的后援单位,从上至下形成全力为“美丽”作贡献的浓厚氛围。
根据“责任一体、工作一体、问责一体”的工作要求,局主要领导坚持每月和每个工作阶段都实地深入社区(村)调研并参加环境整治活动。社区(村)的工作队员与辖区人员一起编组轮班,不分节假日,共同雨夜巡街、清理垃圾,局机关党员、干部也积极参与驻点辖区开展的环境整治等重大活动。市科技局、工作组与驻点单位的干部和群众形成了协作无间,共同提高的良好工作局面。
科技攻坚 助农解困
2013年7月,市科技局派驻心圩村的工作组经过实地调查,及时将心圩村甘棠坡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公共池塘面源污染问题反馈给局领导班子。为切实处理好这一难题,局主要领导亲自入村调研,掌握情况后进行谋划研究,迅速整合产学研合作力量,通过由广西大学环境学院与广西益江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共同承担实施“城中村生活污水处理及环境改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来对甘棠坡污染严重的3个池塘进行综合治理。通过项目实施,筛选出适合于甘棠坡生活污水特点的分散型污水处理技术和方法。经过近一年的攻关和建设,完成安装处理规模为170 m3/d的污水处理设施一套,修葺村内排水渠250米,新建行洪沟250米,建设池塘周边加固毛石挡墙150米,清淤5500立方米,改造污染池塘3200平方米,种植水生植物930平方米,进行景观绿化500平方米,处理出水达标排放,村中水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彻底改变了村中公共池塘脏、乱、差的状况,并为村民提供了一处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休闲娱乐场所,满足了甘棠坡群众的需求和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同时,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也探索出了一条解决城中村公共水体污染的新途径,为南宁市城中村污水治理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并具有示范推广意义。
科技支撑 惠及民生
为有效解决在“美丽南宁·清洁田园”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大力推行农业清洁高效生产,市科技局依靠科技力量,分别组织实施了涉及蔬菜和水稻高效清洁生产技术的两个农业重大专项。一是集成应用大面积优质水稻清洁高效生产技术,打造了隆安雁江昌隆合作社水稻“稻鸭(鱼)共作”等生态栽培示范基地7437亩,大大减少了农药、化肥、除草剂的施用量和饲料用量。经检测,核心基地及辐射雁江镇红良村周边13000亩稻米产品均达到绿色标准。创造产值5000万元,新增产值420万元,培训农民累计达到1800人次。二是在东盟经开区博之农业生态科技公司建立了800亩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形成了一套蔬菜清洁高效生产标准化技术,探索出了两套蔬菜周年高效生产的种植模式,既提高了蔬菜产业效益又维护了生产环境,该基地成为南宁体操世锦赛蔬菜指定供应基地,社会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此外,市科技局还积极组织实施了“农作物秸秆生产食用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利用微生物发酵处理木薯秸秆作牛饲料的技术研究与示范”“木薯、甘蔗等大宗农作物废弃物资源发展有机蔬菜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技术攻关项目18项,投入科技经费320余万元,对南宁市农业的清洁生产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扶贫结对 成效明显
横县石塘镇瑶埠村是市科技局第一书记派驻点及帮扶结对村,为帮助该村农民尽快脱贫致富,真正把“清洁乡村”工作做实做好,市科技局领导班子多次深入瑶埠村与村干部探讨村级经济发展和“清洁乡村”如何实现共同促进的问题。在市科技局的大力帮扶下,瑶埠村丰富发展思路,以“产业脱贫致富·党员先锋行”为载体,通过“项目+企业+基地+专家+农户”发展模式和“整小化大”土地整合优化模式,采取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和培育特色新兴农业相结合,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现代农业,产业开发总投资311.5万元,其中争取上级财政投入66.5万元、企业投资和自筹245万元。同时,市科技局下达总投资80万元的“南宁市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科技计划项目给瑶埠村,为该村先后引进“樱桃谷”旱鸭、桑特优1号、自动上蔟升降技术等农业新品种与先进实用技术9个(项),建立优质高效桑蚕、高产高糖甘蔗、高效健康养殖和百香果种植4个科技(种植)示范基地,总面积405.3亩,规模养殖发展到53户,年总出栏82.5羽(头),覆盖农户316户,实现了全村农民人均收入翻两番,为清洁乡村活动的有效开展也打下良好基础,村坡道路修整了,有保洁员了,有垃圾地了,有门前三包和村规民约了,环境大大改善了,村风村貌也焕然一新了。
武鸣县双桥镇造庆村也是市科技局的扶贫联系点,为帮助造庆村群众排忧解难,助力“美丽造庆”建设,市科技局也是多措并举。一是以科技项目为载体,扶持村屯产业。2014年下拨科技经费10万元用于莲藕种植产业提升,提高种植技术,为莲藕增产增量。二是引进农业龙头企业,解决农产品销售渠道。针对村民普遍小规模的家庭种养莲藕,且普遍存在销售渠道不稳定的问题,科技局积极引进南宁尚农科技公司与造庆村建立合作关系,在公司的带动下,实现生产标准化,从生产管理到市场销售形成一条龙。目前造庆莲藕已经在南宁市主要超市试卖并大受欢迎,消费者口口相传,为造庆莲藕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科普宣传 提升意识
市科技局以全国科技活动周和科普大行动等重大活动为宣传平台,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社区、深入农村,开展节能减排、工农业生产技术等一系列贴民生、接地气、合民意的热点主题科普活动,积极宣传和普及有关“美丽南宁”建设方面的知识。“美丽南宁”活动开展以来,市科技局共组织各类科普活动202项,展出科普展板791多板,发放农业技术及科普宣传小册子10.7万多册,参与市民和群众达27.2万多人次,为营造人人参与建设美丽南宁的良好氛围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建立机制 推动长效
在参与驻点社区(村)“美丽南宁”建设活动中,市科技局也深深理解基层单位的一些实际困难和诸多不易,为了帮助联系单位的“美丽工作”获得更大支持,工作开展没有后顾之忧,科技局加大对帮扶村(社区)援助,从有限的办公经费中挤出资金对工作点进行帮扶,累计为天桃社区和心圩村两个联系点拨予专项扶持经费25万元,用于开展整治环境卫生,建设配套设施。并策划开展了一系列专题活动,激发群众参与“美丽南宁”建设活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如建立“美丽天桃”基金,发动科技系统干部职工及社会各界人士捐款助力“美丽天桃”建设,收到各类款物共计16.71万元,为天桃社区开展卫生设施建设、建立文化宣传园地及宣传队伍等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科技系统“美丽南宁”工作收获了累累硕果,也获得了派驻社区(村)居委会(村委)和群众的赞誉及肯定。随着“美丽南宁”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市科技局正积极研究生态乡村建设的新形势、新内涵,不断努力创新工作载体和方式,在美丽工程中进一步提升科技支撑引领和服务能力,让更多的科技之光普照到“美丽南宁”建设当中。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欧阳钢桥李阳 言辉阳)今年以来,高新区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理论宣讲工作。12月29日,在武鸣县召开的全市理论宣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高新区突出三个“讲”字、搞好理论宣讲工作的经验做...
武鸣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武鸣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