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开展农业生产废弃物田间地头顺手捡行动,培育和养成群众良好文明习惯。
粉碎木薯秆还田,提高综合利用率。
南宁市积极开展示范点建设,把项目基地建设成为“清洁田园”活动的示范标杆。
本报记者 赵妩妩通讯员郑文武卢亭君李亦菁
田间废弃物不见了,清洁田园示范点建设日益成熟了,清洁生产技术推广率大大提高了……自“美丽南宁·清洁田园”的号角吹响以来,一场以清除田间地头农业生产废弃物和清理农作物秸秆,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为目标的“美丽田园行动”已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根据南宁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南宁市农委(原南宁市农业局)作为“美丽南宁·清洁田园”的牵头单位,高度重视,统筹谋划,成立了南宁市“清洁田园”专项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田园办”),围绕活动重点,明确各项目标任务,持续深入开展“清洁田园”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期间荣获两个“第一”:即南宁市“美丽南宁·清洁乡村”活动工作目标专项考评市直重点责任单位2013年度第一名、2014年上半年工作目标第一名。
明确重点 扎实推进农业废弃物清理
南宁市是农业大市,主要种植有水稻、玉米、甘蔗、香蕉、柑橘、龙眼、蔬菜等多种农作物,常年大量使用肥料、农药、农膜和秧盘等农资,由此产生的废弃农资包装物如果随意丢弃,将给土壤和水体带来严重污染,对农田生态环境也会造成极大的破坏。
众所周知,在开展“清洁乡村”活动之前,农业生产中的废弃农资及包装物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上其本身存在着清捡难、处理难等问题,南宁市对其回收处置工作相对滞后。要纵深推进“清洁田园”工作,启动推进农资及其包装物分类处理及清运工作是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之一。
据了解,为确保环境安全和产业安全,强化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南宁市“田园办”积极响应南宁市的统一部署,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通过持续组织干部群众参加“清洁田园”综合整治大行动和田间地头顺手捡活动,对农药、化肥包装物及废弃农用薄膜、秧盘、营养杯、黄板、塑料废品等农业生产垃圾进行了全面清理。同时,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按照“日产日清”的原则收捡集中;培育和养成“你捡我捡大家捡,田间地头随手捡”的良好文明习惯。截至今年11月30日,累计组建工作队1147个,工作队人数9052人,工作队进村905278人次,农民参与3765005人次,村屯保洁员18112人,清捡面积1171.807万亩,回收农药瓶341.6223万个,清捡秧盘、薄膜等废弃物4262.294吨,培训人数243.6773万人次,投入资金5220.77万元,发放资料453.084万份,制定管理责任制和村规民约12786个村屯。
此外,南宁市还注重全面开展回收处理工作,通过在田间设置垃圾桶、垃圾屋和垃圾池等设施,定点收集到镇村垃圾清运体系进行处理,效果明显。隆安县那桐镇岜内再生加工厂就是在“清洁田园”契机中应势而生的一把“利剑”,该工厂积极回收废旧塑料品进行加工再利用,变废为宝,既有效治理了污染、保护了耕地,又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为消除“白色污染”,打造“美丽乡村”作出了贡献。
变废为宝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南宁市农业生产中产生秸秆的大宗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木薯、甘蔗、香蕉和蚕桑,以及蔬菜生产的残菜等。过去,这些秸秆要么被焚烧,要么被随意堆放,不仅带来了环境污染,还白白浪费了大好的肥料。
科学处理这些农作物秸秆,是“清洁田园”的主要工作之一。
为充分有效地利用秸秆,市“田园办”根据不同作物秸秆特性,在农村乡间推广使用机械收获直接粉碎还田技术、田间堆沤还田肥田技术、家畜过腹还田技术、作食用菌栽培基料处理技术等,实现资源再利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同时,通过重点抓好农作物收获季节秸秆的清捡清理,对尚未使用的秸秆进行集中堆放压实等,将秸秆变成有机肥,有利于减少农业生产环境污染。
今年12月,南宁市召开了2014年“清洁田园”工作总结暨农作物秸秆专项处理推进会。当天,与会人员参观了上林县农作物秸秆废弃物再利用处理示范点“清洁田园”现场,并在总结大会上收看了隆安县、横县的秸秆专项处理视频,学习其先进经验。在农作物秸秆处理上,上林县桑枝再利用种植发展食用菌,武鸣县用甘蔗渣种植食用菌、用稻草编织成草席变成包装材料,横县与隆安县利用玉米秆和稻草粉碎喂牛等,让这些看似废物的农作物秸秆,变成为发展经济的好资源,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减少了田间秸秆存留量,真正做到田园清洁变废为宝,为老百姓增收作出积极贡献。
因地制宜 大力推广“十大技术”
农业清洁生产是“清洁田园”的终极目标,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是“清洁田园”标本兼治的有效措施。市“田园办”结合全市农业生产实际,积极探索,把发展农业生产与推动“清洁田园”有机结合起来,推出南宁市清洁田园“十大工程”(即田间废弃物清捡工程、现代植保技术工程、科学合理用肥工程、桑枝蚕沙综合利用工程、田园生态循环示范工程、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工程、放心农产品生产工程、“清洁田园”综合培训工程、田园环境质量调查工程、“清洁田园”长效机制工程)和“十大主推技术”(即绿色植保技术、专业统防统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蚕沙栽培蘑菇技术、“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技术、水稻水气平衡栽培技术、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主推技术),为“清洁田园”活动提供工程支撑和技术支持,巧妙地构建起促进“清洁田园”长效开展的平台,推进“清洁田园”的有效实施。
作为南宁市“清洁田园”牵头单位,南宁市农委(原市农业局)印发了《南宁市清洁田园十大工程十大主推技术》,全市累计培训农业清洁生产技术243.6773万人次,清洁技术推广面1227.663万亩次。同时,通过多种措施,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一是宣传培训,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开展清洁生产技术培训、推广和现场展示观摩等方式,对农民进行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和措施的认识及使用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自觉性。二是示范带动,通过加强“清洁田园”示范基地建设,示范推广清洁生产十大工程和十大主推技术,积极引导农民推广使用清洁生产技术。三是服务指导,通过下乡生产服务,指导农民使用清洁生产技术;通过引导企业与农民合作,免费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大力推广循环生态农业,实现清洁生产。
今年10月,南宁市农委在武鸣开展了清洁田园“十大主推技术”培训咨询活动,向各地农民群众展示了“杀虫灯+性诱剂+生物农药”技术、“稻—灯—鸭”生态技术、“防虫网育秧技术”等绿色植保技术,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一步让农民了解使用清洁田园“十大主推技术”。
多方结合 培育“清洁田园”示范点
近年来,南宁市农村产业发展呈良好态势:一是特色产业发展再创新佳绩。2014年9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授牌和村企对接活动在隆安县召开,以香蕉为支柱产业的定江村被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并被自治区政府授予“广西特色生态(农业)名村”称号。二是重点加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创建14个示范区,其中创建自治区级5个,市级9个,建设面积8.38万亩,建成了一批在当地优势明显、连片经营、效益突出的特色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源泉,同时还带动了附近区域农业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三是全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为农业产业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培育专业农民队伍。四是蔬菜基地、蔗糖基地等农业标准化项目建设平稳推进。
根据产业特点,紧紧抓住示范点建设,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标准示范园等规模农业生产基地为重点,选择部分生产垃圾产生量较大、设施基础好、群众觉悟高的地方,积极开展“清洁田园”示范点建设,把项目基地建设成为“清洁田园”活动的示范标杆,是落实“清洁田园”工作的重要方面。
为做好“清洁田园”这一中心工作,南宁市结合各县区创建生态示范县区、乡镇和新农村建设,将农村能源、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生产清洁、田园改良和新产品安全紧密结合起来,达成通过试点,探索在县域范围内有效推进清洁田园的成功模式,通过示范,探索建立有效促进生产清洁、田园改良、产品安全的技术体系的目的。
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清洁示范点219个。在此基础上,各县区选择申报,由自治区和南宁市两级分别审批,2014年全市共创建自治区级清洁田园农业生产示范基地39个,共创建市级清洁田园农业生产示范基地58个,面积62371亩。每个清洁田园示范基地应用2—3个清洁技术集成,清洁生产技术推广率达97.89%,通过生产技术的提升,减少农业环境的污染。
(本版图片由市“田园办”提供)
新闻推荐
(上接1版)整治县乡干部“走读”问题,问责存在“走读”问题的干部22名。整治奢侈浪费、党员干部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和赌博、纵酒行为,问责、处理违规违纪干部41名。 坚持问题导向 突出监督创新 在...
武鸣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武鸣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