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琦 本报通讯员 赵骏耀 黄宏春
百色,一座位于滇、黔、桂三省交界中心的城市,一片洒满先烈鲜血的热土。
伴随着百色现代化建设的铿锵步伐,坐落在这方红色土地上、滔滔右江岸边的高等医学教育学府——右江民族医学院,以从未有过的发展态势,彰显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多年来,学校秉诚“大医精诚”的校训,紧紧围绕“立足广西,面向全国,为广大基层和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办学特色,致力医学人才培养,为促进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自强不息 扎根老区办教育
走进校史展览区,一幅幅黑白照片讲述着右江民族医学院的艰难起步。
1958年学校在只有6名教师、2万元建设经费的艰苦条件下,开班办学,师生们举步维艰,却坚韧不拔。
1972年5月2日,百色遭遇特大龙卷风袭击,校舍被夷为平地。师生们不等不靠,自己动手割草伐木,共同搭建起2000平方米的简易校舍,迅速恢复教学秩序,受到社会各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赞誉,为此“草棚大学”成为今天这所学校的美誉,“自强不息”成为右医人的精神……
多年的“摸爬滚打”,让一代又一代的“右医人”坚信,必须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理清办学思路,做到办学定位准确、办学特色鲜明。
近几年来,该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科学研究为核心”的强校理念,带动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取得了学科建设阶段性成果。现有中医康复学和中药化学等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内科学、外科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神经病学等9个广西重点学科,广西卫生重点建设学科1个;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为硕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拥有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两个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学科。2010年起与暨南大学结为共建单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今年,该校获得科研纵向资助经费累计超过1000万元,并实现科研平台建设的突破——“民族地区医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同时获得国家民委第二批重点研究基地立项和国家民委第二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立项;“广西高校急重症分子免疫研究重点实验室、桂西地区高发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右江流域道地中药材(民族医药)研究重点实验室、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体质特征研究实验室”4个实验室获得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天然药物抗感染研究实验室”和“广西医学人文研究中心”分别获得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培育基地立项建设。
如今,右江民族医学院已成为一所以医学学科为核心和优势学科,医、文、理、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医科院校。学校拥有5所附属医院,设有10个二级学院、4个系(部)、25个本专科专业及专业方向。目前学校各类学生近2万人,其中全日制在校学生近1.1万人。
立德树人 精诚育人为老区
能吃苦,能力强,踏实为基层服务——这是河池市人民医院院长梁涛对右医学子的评价。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一直以来,右江民族医学院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制定了“精医术、懂人文、有理想、能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打造公共通识教育、学科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社会实践4大教育平台。
同时,学校勤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七融合”,即通过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红色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专业课教学、医学伦理教学、医德实践基地活动、毕业实习、三下乡社会实践及各类社团活动等多种途径,开展长期不断线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培育了医学生扎根基层的服务意识和献身精神,培养了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基层医学职业精神。
自2011年起,该校实施了临床实践教学运行模式改革试点机制,组织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开展在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间“分段式轮转实习”试点。
“由三级医院轮转到二级医院实习,不仅能学习三级医院系统的临床思维、管理理念,还能充分利用县级医院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临床操作的机会,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临床医学院2010级学生周肖霞在谈及实习感受时表示。
在该校的人才培养中,更具亮点的还有当前在五年制本科学生中所试行的“3.5+1+.05”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前3.5年在校教育实行“校地共育”培养模式,在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地方卫生部门的政策优势,医院、社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市场优势和实践教学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让学生多地点轮转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实现“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社会、早接触科研”的目标。
之后,让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到医院相关科室轮转实习1年,并于实习后的0.5年内,对学生实行后期分流管理模式,使学生能结合个人兴趣和择业意向有针对性地选择专科实习内容,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和就业能力。
该校还实施“以学科为主”的课程改革模式,推广应用TBL(以团队为基础模式)、PBL(以问题为基础模式)、“三明治”教学等教学方法,并全面推广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医学主干课程多媒体授课率达100%。同时,该校成立“卓越班”来培养卓越医师,辅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重要补充和延伸手段,实现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医学精英教育。
这一举措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学生的日常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统计显示,近3年毕业生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均远远高出国家平均通过率。
特色立校 服务基层显本色
“基层是一个舞台,一次机会,只要努力工作,在基层同样可以获得鲜花和掌声,得到认可和赏识。”2012届毕业生韦晓娜在学校品学兼优,很多单位有意录用她,但她一心想回到基层工作,最终选择了武鸣县人民医院。
让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作为,能创新”始终是右江民族医学院办学的宗旨。近年来,该校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到县级以下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毕业生约70%。这些毕业生中,有获国家、省、市突出贡献的专家,也有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教授,还有更多扎根平凡岗位,为改变“老、少、边、山、穷”地区医疗现状挥洒汗水的“右医学子”。
为提高地方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该校以直属附属医院为依托,定期派专家到云南、贵州及百色市周边县乡开展义诊活动;以技术帮扶的方式,派专家到基层医院挂职,提高地方医院的医疗水平;开展人才培训,解决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全科医学人才紧缺的问题。
2013年,该校以与西林县结对帮扶为契机,投入65万元帮扶西林的扶贫工作和清洁乡村工作,并向该县捐赠一批价值5万多元的医疗设备,惠及西林县八达镇和普合乡5个村14个屯,改善了当地4000多群众的医疗条件。
在科研服务社会方面,该校结合地方特色开展药材研究,组织有关专家深入广西各医药企业进行考察,签署合作协议,联合申报科研项目;与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人类研究所合作,下到基层为群众开展骨健康检查,普及骨质疏松防治知识,并建立研究基地;协同民族医药协会组织师生到靖西药市、大王岭原始森林开展中草药普查,了解壮民族医药的分布情况……
当前,该校进一步明确了“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服务民族地区和广大基层”的办学定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促进老、少、边、山、穷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在我国西部地区有较大影响的高等医学院校而不懈努力!
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助推广西腾跃(系列报道之十八)
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
协办
新闻推荐
本报武鸣讯(记者/曾永联通讯员/张华勇)近日来,武鸣县周密安排,在寒冬腊月为困难党员和老党员送去党的温情。该县提前制定春节慰问活动方案,并及早部署至各基层党(工)委;县委组织部从县管党费中下拨经费3....
武鸣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鸣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