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在表演《祈雨通天鼓》。
婀娜的舞姿,表现壮家女人的勤劳,悠远的鼓声,表现红土地上男子的雄壮,还有那热闹的百家宴,表现了壮族人民的热闹好客……9月6日,南宁市第六届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总决赛拉开序幕,首场为县区、开发区舞蹈组比赛,从海选、初赛和复赛中脱颖而出的26个节目展开激烈角逐,上演了一台精彩纷呈的舞蹈盛宴。
地域文化融入舞蹈表演
这26个节目风格截然不同,但不约而同地尽情展示着各县区、开发区的地域文化和特色。同时,这些节目大多数是原创节目,虽是草根“民星”自编自演,但节目水平丝毫不亚于专业水准。
隆安县的节目继续延续了“那文化”主题,《那山,那女人》巧妙地运用了帽子这个道具,它既是插秧时的工具,又可以化作摇篮,有孕育后代的意味,表现出壮家女人勤劳、坚强、勇敢的品质,也反映出对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整支舞蹈无论在肢体语言,还是表现力上都十分到位,令人眼前一亮。
上林县的民间艺术团体一向是大展演的积极参与者,每届参演节目都以“豪华”的道具、庞大的队伍以及当地特色吸引眼球。今年也不例外,在《百家宴你来不来》,演员们就将血肠、五色糯米饭、扣肉、炸鱼等满满三桌特色菜作为道具搬上舞台,表演还未开始,香气便扑鼻而来。这支舞蹈还原了上林县“灯酒节”里举办百家宴的场景,“村民”们踏着欢快的节奏,纷纷“秀”出自家特色菜,热情邀请街坊、嘉宾一起聚餐,或大快朵颐,或豪爽喝酒,脸上是满满的快乐和幸福。舞蹈编导蒙莉莉告诉记者,去年大展演时他们表演的《年年藕丝情》获得了二等奖,“虽然大家很高兴,但也有点不服气,从今年年初就开始构思创作这个节目,目的是‘保二争一\’。”
“鼓”元素成为创作主题
记者注意到,许多县区节目中都以“鼓”元素作为创作主题,将当地鼓文化融入舞蹈中,并从不同角度来表现。马山县的《祈雨通天鼓》还原了原始时祈雨祭祀仪式,演员们穿着打扮“回归”到原始壮族人,其中男演员负责敲打一面巨大的鼓,多名女演员则负责表达祈雨的意象,有种古老的神圣感。
武鸣县的《陶鼓神韵》同样表现的也是祈雨,但更多的是起用男演员,以此表达壮乡男子的阳刚之气,整支舞蹈充满男性荷尔蒙。编导陈方告诉记者,“陶鼓”也就是“蜂鼓”,舞蹈以壮族师公舞的步伐作为基础,以走“圆”和走“字”来体现祈雨的意象,并采用师公戏的手位、形体,“我们从小就看老人们跳这种舞,在这个节目中我们尽量去还原原生态的形式,并用舞蹈的语言编排起来”。
经开区的《壮乡鼓韵》则是通过铜鼓这个意象,表达对家乡的喜爱,整支舞蹈活泼、生动。李燕群是这个舞蹈的创作者,她告诉记者,她们这个文艺团体刚刚成立半年,“我们在经开区买房后发现有同样的爱好者,就成立了一个艺术团。团员来自各行各业,比如我就是刚从河池来到南宁居住的,没想到能登上文艺大展演这个大舞台,让人大开眼界。因为是第一次参加大展演,心情格外紧张,由于其他团体的表演水平很高,我们也不求有太高的名次,重在参与吧”。
本报记者 莫俊 文/图
新闻推荐
非洲图腾原生态打击乐组合表演的打击乐。“贵客来到家门口,敬上三杯迎客酒;三杯好酒不够喉,打开酒坛喝个够;隔山隔水不隔酒,交杯交心交朋友……”9月19日,万科城“绿城歌台”2015第17届南宁...
武鸣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鸣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