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市妇联相关人员到上林县“壮乡巧娘”手工编织展示中心指导工作。
(市妇联供图)
到上林旅游的不少游客,都被景区附近销售的憨态可掬寓意吉祥的小公仔所吸引,这个小公仔就是上林县的吉祥物——“渡河公”。近年来,在上林创建广西旅游名县工作中,“渡河公”民俗进一步得以挖掘传承,手巧的上林妇女得以“大显身手”。
上林县妇女手工编织之路,正是南宁市妇联围绕南宁市精准脱贫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促进妇女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在“ 产业到家 牵手妈妈”巾帼脱贫行动中,整合社会资源,着力加强妇女技能培训,打造“壮乡巧娘”工作品牌,帮助妇女“巧手脱贫”,让广大妇女成为促进农村脱贫致富主体的一个缩影。
缝制“渡河公”全部靠手工,从山上采来艾叶、菁蒿晒干碾碎,加入白芷、苍术做成填充“ 渡河公”所用的“香艾”,再用彩色的丝线、彩带、绸缎缝制和装饰。经过画样、剪样以及缝制头部、身子,最后填入“香艾” 缝合,一个活灵活现的“渡河公”就成型了。
“渡河公”是传递爱情、亲情、友情的壮民族文化使者。2008年,“渡河公”壮族民俗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我们在几个乡镇都设立了‘手工编织室\’,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网罗当地编织能手,示范带动周边妇女加入编织队伍。”上林县妇联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围绕上林创建旅游名县的中心工作,县妇联注重引导妇女发展手工编织,还积极争取到县人社局的支持,每年开展手工编织培训,提升当地妇女的手工技能。
2015年8月,位于上林县旅游集散中心的“壮乡巧娘”手工编织展示中心挂牌成立。展示中心由上林县妇联倾力打造,致力于手工编织品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上林县手工编织对外展览、展销的重要窗口。展示中心陈列了300多件编织品,均具有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特色,包括竹、藤、草、线编织品以及刺绣、根雕、布艺等手工艺品,体现了上林县妇女的勤劳智慧以及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上林县妇联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有计划地成立一批妇女手工编织协会或合作社及编织小组,形成“能人+合作社+妇女”的发展经营模式,大力利用“互联网+”新型电商模式,推动上林县妇女手工编织向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真正实现 “壮乡巧娘”的编织之梦。
上林县手工编织之路,正是南宁妇联引导妇女手工创业就业的具体体现。
从2015年开始,南宁市致力于打造“壮乡巧娘”工作品牌,成功注册了“壮乡巧娘”妇女手工作品商标,搭建了一个集展示+ 培训+研发+联企+工作站+网销六位一体的妇女就业创业平台。目前,武鸣县、横县、上林县、西乡塘区、江南区依托公司、村、社区“妇女之家”成立了5个基层“壮乡巧娘”工作站,开展日常的妇女手工技能培训和产品展洽活动。
横县妇联成立的“壮乡巧娘” 培训中心从妇女居家就业与灵活就业的实际出发,开展成本小、风险低、就业空间大的特色小吃培训等。在横县2016年“壮乡巧娘”技艺传承大比拼上,妇女选手制作的特色小吃盘盖粉大受欢迎。武鸣妇联成立的“壮乡巧娘” 培训中心则注重发挥女性特长,开展工作时间灵活的手工编织壮锦作品制作。
无论是民族绣织,还是特色小吃,妇女发挥各自特长创业就业,在南宁呈现出了不同的地域特色。作为妇女姐妹的“娘家人”, 南宁各级妇联结合扶贫攻坚,因地制宜,发展手工编织,妇女手工产业快速发展。“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妇女和妇联组织在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加强与人社、扶贫、民政、商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各项扶贫政策、资金、措施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向贫困妇女倾斜,把‘家政培训大篷车\’开进贫困村,把‘产业到家牵手妈妈’巾帼脱贫行动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促进贫困妇女得实惠、普受惠、长受惠。”南宁市妇联主席陈尧说。
本报记者陈媚
新闻推荐
武鸣县采取“第一书记+电商+企业”方式,发挥“线上线下”优势,聚合“微信微圈”力量,整合“跨行跨业”资源,全面开启电商扶贫“3e”模式。 “线上线下”聚优势,打造产品展销“e”平台。该县组织全县4...
武鸣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鸣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