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室入口处的一副壮文对联。
42平方米的小房间里,摆放着壮族日常生活生产用具、壮族服饰等各类实物160多件。
在武鸣县宁武镇伏唐村委楼上采光充足的村史室里,村支书李迪荣小心翼翼地整理着一块年代悠久的木犁,它是不久前刚从村民家里运来的。木犁长约1.5米,横七竖八的木质骨架显示出它的精致。它是伏唐村民过去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如今安静地“躺”在村史室中。
“现在村里有了新的现代化产业,而且大家都住进了两层别墅式新房,木犁对大家来说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正在整理木犁的李迪荣说,如今伏唐人采用的是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
伏唐的村史室是一扇通向伏塘历史的窗口。这间42平方米的小房间,摆放着壮族日常生活生产用具、壮族服饰等各类实物160多件。经过一代代人的触摸,物件的边角变得圆浑,原本清晰的图案磨蚀不清,呈现出谜一般的面貌。这些古老的物件承载着许多信息,混杂着传说、信仰以及模糊的记忆。置身其中,能让人感受到古老的能量与情感。
若深入探究伏唐村的历史,你会发现其浅藏深埋着浓浓的文化底蕴。
伏唐村位于宁武镇东南面,这里自然条件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地下水资源丰富,山泉水处处可见,终年流水潺潺。村庄周边耸立着多座形状各异的山峰,状元帽山、皇榜山、笔架山,等等,山上长满各种灌木、杂木,常年郁郁葱葱,古树保护良好,空气新鲜,是一个独特的天然氧吧。
伏唐,是一个名字中饱含“幸福”含义的村庄。伏唐的“伏”字,在壮话中是“饱满、那边、彼岸”的意思,后人由此推算,因伏唐村全是唐姓,古人寓意饱满吉祥,就取名为“伏唐”。
可以说,高山、流水、清泉、古树皆是伏塘村的自然瑰宝。而伏唐人过去的幸福生活,便是源于这良好的生态环境。伏唐的灵泉屯,因一口叫灵泉的古泉井得名。过去,灵泉供应着伏唐村及附近几个村的饮水,从来没有断流干涸过。“在外工作的村民时不时会回到村子沾沾灵气。”李迪荣说。古泉虽老,习俗犹在,村民们没有忘却旧时幸福的感觉。
另一方面,时代正发生着变化。如今,伏唐村通了自来水,灵泉则成了鱼塘,四周都是菜地。虽然村民们已不再饮用灵泉水,但灵泉的灵气依然浸润着伏唐村。
随着伏唐综合示范村的建立,伏唐村正一步步走向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以及合作社的优势,伏塘近4000亩土地已经流转,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生态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转变。“拖拉机忙着收甘蔗和香蕉,比木犁不知要高效多少倍。”李迪荣说。
过去伏唐的幸福来自于自然条件优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地下水资源丰富,山泉水处处可见,终年流水潺潺。
如今村民们的幸福来自于生产方式的转变。2015年春节,伏唐村村民全部搬进具有壮族风情的全新乡村别墅,文明生态的居住环境更开启了全新的幸福生活。
李迪荣说,生产方式转变,生活条件改善,让村民过上了更幸福的生活。但村里的传统与文化不能忘却,“不然回村里沾灵气的村民以后要去哪里呢?”
木犁、石磨、绣着壮锦的背带……整个村史室装满了伏唐的人文历史、民俗文化、自然资源、民间传说……一个个老物件将人们带回往昔岁月,似乎穿越时空,做什么用的、怎么用,它们都有一段故事,这便是伏塘村史室的意义,也是伏唐人乡愁的具象。
新闻推荐
武鸣县以创建“广西书法之乡”为目标,将其作为文化武鸣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全县大力弘扬书风,普及书法,全县书法创作和活动空前活跃,书法成果硕果累累。今年,武鸣被评为“广西书法之乡”。 为给书法艺术...
武鸣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鸣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