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在马山县古寨乡本立小学督导检查。
(陆丽红 摄)马山县加方初中学生练习扁担舞。马山县百龙滩镇勉圩小学排练会鼓。马山县百龙滩初中校园。▲西乡塘区坛洛镇中心校体育大课间活动。马山县古零镇杨圩小学校园。西乡塘区鑫利华小学举行校运会。西乡塘区明天学校学生快乐阅读。陈媚 摄西乡塘区学生在社团课学习计算机3D技术。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在武鸣区学校检查。武鸣区太平镇文溪小学阅览室。武鸣区两江镇两江初中校园。武鸣区锣圩小学。 (刘新彦 摄)武鸣区罗波镇罗波小学运动场。 (刘新彦 摄)
1月4日至8日,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分7个小组对广西申报的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进行了实地督导检查,随机抽查学校和教学点所(个)。在意见反馈会上,督导检查组认为,广西个县均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标准。南宁市马山县、西乡塘区、武鸣区名列其中。
督导检查组对南宁市三县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那么马山县、西乡塘区、武鸣区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上有哪些绝招?今天本报一一帮你搜罗,与你分享。
马山县
小财政办大教育
为山区孩子铺平求学路
马山县林圩镇伏兴小学是一所贫困县的山区小学,整个校园洁净宽敞,教学楼楼道画上了漂亮的图画、挂着励志的标语;教室内整齐干净,桌椅崭新;学校还设置了标准的科学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等功能室。“在这样漂亮的校园里上学很开心。”学生覃镇说。
这所学校的改变,是马山县坚决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缩影。按照国家要求,马山县到年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为了让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早日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 ,国家贫困县马山县本着“再穷不能穷孩子”“扶贫从教育做起”的理念,主动作为、自我加压,提出了提前4年,即年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加大投入力度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年初,马山县成立迎接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县长张自英任组长,成员由个单位部门及个乡镇政府组成。县四家班子领导不定期深入学校,研究解决办学难题。从年开始,该县每年从非常吃紧的财政中安排不低于万元的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并建立逐年递增机制,以助推全县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马山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强化基础教育地位、夯实义务教育基础、均衡配置资源,逐步缩短城乡教育差距,不仅推动了县城学校的发展,也给农村学校带来了巨大变化,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了更多实惠。年,马山县新建教学楼、综合楼栋,总投资万元,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投资.万元,开展学校墙面“黑改白”、运动场改造、门窗修缮、校园绿化美化等工程,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年,该县累计投资.5万元用于添置仪器设备、图书、课桌椅、床架等,仪器配备日益完善。
学生营养方面,率先在全区建成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远程监控平台,实现全县村级小学以上监控全覆盖,受益学生达万人次以上,初步探索形成了“互联网+科技+校园管理 ”的新模式,实现学生营养餐加工过程透明阳光。
“小财政办大教育”“穷县富教育”的成功实践,为山区的孩子们铺平了求学的道路。
●强化制度建设 确保教育公平公正
为确保每一个孩子享受到无差别的义务教育资源,马山县全力保障入学公平,年以来名随迁子女全部安排到公办学校就读;坚持就近入学、免试入学、免费入学,县内不设重点学校,校内不分“重点班”“快慢班”;实行县重点中学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制度,定向招生比例从年的%提高到年的%,从源头上促进教育公平。
在保障入学公平的基础上,马山县进一步完善资助体系,努力做到应助尽助,不让一个孩子因困失学:年以来,资助家庭困难寄宿生9.万人次,金额.万元;资助非寄宿制困难学生人次,金额.万元;为家校距离3公里以上的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发放乘车补助.万元,受益学生人次。全县无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失学。
针对留守儿童问题,该县研究制定《马山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实施方案》,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台账,完善“代理家长”“一对一”等机制,让留守学生“学业有教、安全有保、亲情有护、生活有帮、困难有助”。
●深化教育改革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放学前的课余时间,马山县百龙滩中心小学校园内响起了节奏感十足的马山会鼓声,这是马山县“文化三宝进校园”活动的一个缩影。目前百龙滩小学的鼓队有队员余名,自年成立以来,少年鼓队每周邀请壮族会鼓老师指导一次,在丰富孩子们课余生活的同时,也让当地儿童从小感受本土历史与文化的魅力。
在均衡发展教育的基础上,深化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深化特色办学,这是马山县一直秉承的办学思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马山县坚持“一校一品”“一校一特”办学思路,开展“马山文化三宝”进校园等活动,将素质教育与本地优秀民间文化有机融合,建立城北小学三声部民歌教育基地、百龙滩勉圩小学会鼓教育基地和加方初中扁担舞教育基地,并通过基地示范引领,不断传承发展马山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了平时的文化课,该县还将德育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三节三爱”、“道德讲堂”等有机融合,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举办体育节、艺术节、鼓号队比赛、歌咏比赛等,促进体育、艺术“2+1”深入开展,深入开展“洒扫应对”“美丽马山”“学雷锋活动月”等主题实践,将德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西乡塘区
建立“五关爱”体系
让更多孩子享受均衡教育
模型课上,在孩子们的灵巧操纵下,飞机模型飞向蓝天;科学营内,孩子们操作“穿针引线”、创意积木等科普器材开展竞赛;实践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参与本地经济作物产业流程……近日,记者走进西乡塘区的乡村学校,被丰富的校园少年宫活动吸引。
为了让辖区的孩子享受同等优质教育,西乡塘区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调整学校布局,着重抓好“两为主”政策落实、“三保障”机制以及“五关爱”行动等举措,积极推动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调布局优资源 努力实现“两提前三连跳”
作为南宁市人口最多的城区,西乡塘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参评学校多,涉及面广、基础薄弱。参评学校共计所,其中西乡塘区属所,高新区属所,市直属7所,区直属2所;二是实现市政府提出的“两提前、三连跳”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两提前”指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由原计划年通过国家评估认定提前到年,后又提前到年评估认定。“三连跳”指西乡塘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评估验收工作在年初努力实现“市级复核、区级评估、国家级认定”目标。面对挑战,西乡塘区主动作为,努力实现“两提前、三连跳”目标。
调布局,优资源。近年来,西乡塘区按照“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的工作思路,从满足群众需求出发,调整中小学布局。年以来,新建中小学6所;撤并整合小学所,教学点7所,做大做强一批农村小学;逐步落实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集中镇中心校寄宿教学工作。撤并调整后,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西乡塘区通过组建个城乡中小学教育共同体和创建“一校一品牌”工程,评选命名所学校为“特色学校”(其中农村学校占所),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缩小了校际差距,缓解了“择校热”问题。
●缩差距促均衡 基础教育设施提质升级
缩差距,促均衡,西乡塘区有三大法宝:
一是保证“三个增长”。 “教育是百年大计,再怎么投入都不为过。”这是西乡塘区始终坚持的办学情怀。按照“三个增长”“两个比例”的要求,逐年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并重点向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倾斜。年至年,西乡塘区教育投入实现了教育财政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在校学生人数平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二是推进学校校舍建设。城区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综合使用各方面资金,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三是均衡配置教学仪器设备。添置理化生、音体美等仪器设备及图书,增设“班班通”设备,实现教学班全覆盖。每校都有计算机教室,基本做到上计算机课时一人一机。
教育经费的足额投入,使西乡塘区基础教育的设施设备产生了质和量的变化,达到国家评估标准。这对人口多、学校多、基础薄弱的西乡塘区来说着实不易。
●关爱特殊群体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西乡塘区注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让特殊群体学生能融入城市或乡镇学校生活,得到各方关爱,进得来、留得住,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西乡塘区积极落实“两为主”政策,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入学权利。年秋季学期,安排在城区公办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共计人,占在校生总人数的.3%;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达.%,占南宁市总量的%,占广西总量的%,是全市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人数最多的城区。
与此同时,西乡塘区还建立特殊学生群体关爱体系,有效保障特殊群体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让“爱均衡”成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关爱孤儿。办好广西唯一的一所孤儿学校——明天学校。从年办校以来,政府承担孤儿在校学习生活的一切费用。至今,已帮助名孤儿顺利完成义务教育和高中学业;正帮助名孤儿在读中小学和高中。年政府征地近亩,投资2.2亿元,扩建孤儿学校。年竣工后,将惠及更多的孤儿和适龄儿童。
关爱留守儿童。建立健全名留守儿童档案,安排教师开展“一对一”帮扶。
关爱贫困户学生。结合大力推进***攻坚战,干部或教师精准帮扶城区名贫困户学生。
关爱困难学生。年以来,城区投入.万元,资助困难学生人次,.万人次学生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
关爱残疾儿童。在衡阳路小学等4所办公学校开设特殊教育班,随班就读及在辖区特教学校就读的“三残”儿童共人,送教上门的重度“三残”儿童人。残疾儿童入学率达.5%。
武鸣区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文化育人教师安居
近年来,武鸣区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发展工作,举全城区之力,着力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让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在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的过程中结出累累硕果 。
●三大机制保障 校园文化建设结硕果
武鸣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构建三大保障机制,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求始终做到“三优先三增长”,即发展规划优先安排、财政资金优先保障、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财政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在校学生人数平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各中小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努力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融合,将民族特色文化与现代先进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能够凝聚人、激励人、引导人、教育人的“教室文化”“走廊文化”“宿舍文化”“体育文化”“树文化”“石文化”。特别是年国庆节以来,城区财政追加万元资金,组织辖区所义务教育学校、个教学点全面推进校园美化亮化工程,仅用两个月时间,就使得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校容校貌焕然一新。
目前该城区有自治区级绿色学校3所、南宁市级绿色学校所、市级以上文明单位所,城区级文明单位达%以上。学校成为学生追求理想的学园、陶冶情操的乐园和教师安居乐教的家园,实现了以文化人、以文强教。
●从教待遇优厚 基层教师人人安居乐教
武鸣区历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精心营造爱教、护教、重教的良好氛围,使全体教师立德强技、潜心育人。
城区政府在中心城区地段划拨亩土地,建设教师产权型住宅栋套,新建教师周转房和公租房栋套,使教师教有所居、育有其屋。同时在全面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全覆盖的基础上,从年1月起,城区财政每年投入万元,按%的标准增核校长奖励性绩效工资,每年安排万元资金表彰先进教育集体、“十佳校长”、“十佳班主任”和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完善职称评聘激励制度。对已取得中、高级且任职资格满5年的教师,不受有无岗位限制,直接聘到相应专业技术岗位的最低档次,享受相应工资待遇。年6月已有名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享受此待遇。同时,在第二轮岗位设置中又有名教师新晋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武鸣区努力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在为每名乡镇教师发放元/月乡镇工作补贴的基础上,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分别按每人每月元、元、元不等的标准,补助城区所村级小学(含教学点)名教师。完善绩效工资制度,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甚至高于当地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年提高。
●坚持扶困助学 惠学举措校校覆盖共享
武鸣区尊重和关怀每一个学生,以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为办学宗旨,不断提升学生就学幸福指数。
从年起,武鸣区每年投入万元用于名学校食堂工作人员的工资、五险及水电燃料费。城区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率先在南宁市覆盖所有公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惠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5万多人。
城区政府出台了《武鸣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工作实施方案》, —年,城区累计发放本级配套资金.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9.万人次。同时,城区还建立义务教育家庭困难学生资助项目,每年投入.4万元资助近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子女。出台《武鸣县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实施方案》《武鸣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措施,确保城区留守儿童入学率达到%;为务工随迁子女实行全纳教育和“低门槛入学”,落实“同城同等待遇”。通过改扩建中心城区6所学校和新建红岭小学新校区,新增教学班个、学位个,基本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就读问题。城区还建立残疾儿童少年确认、登记和组织入学制度,出台《武鸣县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确保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健康成长。目前,该城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3%。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陈媚 通讯员覃建松 韦秋岑 王键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马山县教育局、西乡塘区教育局、
武鸣区教育局提供
新闻推荐
了一户一册表格等“双认定”档案材料,并询问扶贫干部帮扶工作情况。干部们介绍,造庆村通过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初步建立精品蔬菜产业基地,吸纳众多贫困户,切实帮助他
(上接1版)在武鸣区双桥镇造庆村,冯学军详细查看了一户一册表格等“双认定”档案材料,并询问扶贫干部帮扶工作情况。干部们介绍,造庆村通过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初步建立精品蔬菜产业基地,吸纳众多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