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每月领取“万八千”养老金,终老时房子归保险公司处置 ,你愿不愿意?2014年7月1日起 ,中国保监会在北京 、上海 、广州 、武汉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 ,今年4月份 ,第一款“保险版”以房养老产品推出。然而截至目前 ,仅有十余户居民愿意成为“吃螃蟹”的人。
以房养老为何叫好不叫座?“保险版”“银行版”以房养老业务遇冷背后凸显怎样的养老困局?
仅12户签约,以房养老难敌“养儿防老”观念?
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以房养老产品的市场潜力似乎不容低估:“银发浪潮”来袭,诸多老人亟待解决养老后顾之忧;大量存量房产需要盘活;以房养老不仅可以完善社保体系,也能减轻老龄化加速对经济发展的冲击。
然而,据幸福人寿总裁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保险版”以房养老产品总共只有12户签约。
63岁的北京市民刘慧芳老人目前住在养老院,每月4000元的费用儿子给交,“辛苦一辈子,好不容易还完按揭,房子肯定留给儿子,我要是以房养老,啥都没留下,以后怎么和儿子相处,不都给银行打工了?”上海民政部门一项调查显示,高达90%的老人拟将房产留给子孙,愿意倒按揭的不到10%。而此前由华中师范大学发起的一项调研显示,近99%的子女反对父母以房养老。
观念背后有隐忧,实为担心“吃亏”
事实上,不单是“保险版”以房养老产品受冷遇。早在2011年底,中信银行就发行了“信福年华卡”,这张卡的业务特色就是养老按揭,客户可以用自己或子女的房产作为抵押。然而这款产品同样鲜有尝试者。
不同产品同为遇冷,反映出人们对制度设计、操作标准方面的顾虑。
——上涨收益怎么算“谁说了算”。
“房子被拿走,保险公司或银行就会占据话语主动权。而一线城市房子涨价潜力较大,将来老人在分享房屋上涨收益时很容易‘被缩水\’。”一些咨询者担忧。
——相关机构业务不衔接。目前,这项涉及保险、银行、房产评估第三方机构的业务并未实现“无缝对接”。记者采访了解到,许多房产评估、中介机构并未涉足这项业务,“没有统一标准,容易产生纠纷。”——70年产权门槛。如果70年产权到期后,抵押房屋要有偿续期,那么续期费用将是一个巨大的未知风险。
——养老设施与服务缺乏。民政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养老机构养老床位365万张,平均每50个老人不到一张床。养老从业人员更是不足百万。
卖掉房子“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人们不愿意“冒险”。
明确“定制化”定位,使之成为社保体系有益补充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5.5%,并以每年近1000万的速度增加。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独居化加速,未富先老等问题日渐凸显。
专家指出,从失独和丁克家庭做起的定位确立之后,就要逐步解决以房养老产品面临的制度设计问题。一些发达国家以房养老业务的推广是基于其完善的金融贷款、担保机构、资产评估等机构,以及完善的个人信用。
在这些方面,国内还有一定差距。
然而,深层次来看,以房养老从备受关注再到遇冷,其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主干出现缺失。
“我国目前养老保障有‘三个支柱\’,分别建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制度,以及个人自愿购买的商业养老保险。”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邓宏乾说,“以房养老作为养老服务的一项有益补充,并不能完全替代养老机构、养老保险等主流选择。”(据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9月14日电国家发展改革委14日召开会议,部署八大举措促投资稳增长。今年以来,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全国发展改革系统把促投资稳增长作为全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