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施亮
对于场外资金来说,
股市持续调整、估值进一步压低,本身就是一个利好;而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A股的投资吸引力有望持续提升。因此,在熊市末端,更需要拥有足够的投资耐心,否则很难分享到投资成果。
价值投资,在A股市场中似乎成为了一个玩笑。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A股市场本身投机性较强、散户化占比较高,市场表现很难真实反映出股市自身的投资价值;另一方面,则在于A股市场有政策市的称号,也弱化了股市的自我调节功能。
2015年6月之后,A股市场开启了一轮轰轰烈烈的去杠杆化行情,受此影响,股市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5178点至2638点的快速调整过程。但2016年1月下旬以来,A股却始终未能有效走出熊市,反而在漫长的三年多时间内,长期在3000点上下区域徘徊,而近期市场更是出现非理性下跌,距离2638低点也仅有一步之遥。
与其它成熟市场相比,A股市场中的政策因素以及资金面因素,依旧对市场构成了较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股市的自我调节功能。
本来,在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份的那一轮调整行情中,市场估值泡沫已基本上得到了挤压,但经过了最近一轮的非理性下跌后,A股市场的估值泡沫却有进一步压缩的迹象,且上市公司破净数量同样创出了近年来的新高水平。
截至8月16日,上证指数平均市盈率13.39倍、深证成指平均市盈率22.96倍,而深市主板的平均市盈率也仅有15.66倍。至于中小板指数以及创业板指数,其平均市盈率分别录得26.87倍和36.39倍。
与之相比,目前恒生指数平均市盈率为11.43倍,美股道琼斯指数平均市盈率30.7倍、美股纳斯达克指数平均市盈率36.1倍。不难发现,A股市场已较海外成熟市场的平均估值具有一定的优势,即使与全球估值非常便宜的港股相比,A股的估值压力也并不明显,并有加速与港股估值接近的趋势。
作为新兴市场,A股本身应该具有一定的估值溢价,且股市证券化率还是有比较大的增长空间。但是,在估值水平不断压缩的当下,A股的平均估值创出了近年来的新低水平,投资功能欠缺,也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场的融资功能。
即使A股的市场化程度不算充分,且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并不算太强,但在经济基本面以及上市公司盈利状况没有发生实质性恶化的背景下,股市的估值以及核心价值还是会对市场指数乃至股票价格构成较大的影响,而阶段性价格的非理性下跌,终究还是离不开价值回归的过程,而股票价格也会逐渐回归至合理的核心价值中枢区域附近。
如上所述,A股市场的持续调整,其原因往往颇具复杂性,外部政策环境的不明朗,汇率市场的大幅波动,国内金融市场去杠杆的延续,股市融资需求旺盛、限售股解禁减持需求强烈等,这一系列现象的上演,实际上也进一步加剧了A股熊市环境下“放大利空,缩小利好”的真实写照。
但在股市持续失速下行,上市公司股价持续下滑的背景下,终究还是会进一步压缩市场的估值水平,而股市估值越低,价格越便宜,实际上还是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而对于部分股息率不低的上市公司而言,随着股票价格的进一步下行,实际上还会不断增强其股息率的魅力,进一步强化其投资价值,提升投资者的投资回报预期。
或许,对于场外资金来说,股市持续调整、市场估值进一步压低,对它们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利好;而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A股的投资吸引力有望持续提升。但是,对于A股投资,不能够仅仅依赖于估值分析,而且更需要多关注政策监管环境的变化以及资金面环境变化等因素,而对于投资A股的投资者,往往在熊市末端更需要拥有足够的投资耐心,否则还是很难分享到股市走出熊市低谷的投资成果。
新闻推荐
1985年9月22日,美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和英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酒店签署《广场协议》,这一协议旨在解决美元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