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馆之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综合训练馆“冰坛”顺利封顶,从主体工程进入地上施工阶段到场馆初现雏形,承建方中国建筑仅用时5个月。
这恰恰是中国建筑丰富施工经验和过硬施工技术的一个生动写照。一组数据显示,中国建筑建设了我国90%以上300米以上的摩天大楼、3/4的重点机场、3/4的卫星发射基地、1/3的城市综合管廊、1/2的核电站。
用最快的速度,建最高的大楼,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建筑已经实现从房屋建设到基础设施建设再到建筑全产业链的发展,在一项项大国工程的缔造中发挥着国家队和主力军的作用,不仅成为中国建筑技术实力的象征,也是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的见证者。
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中国建筑正式组建于1982年,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脚步的不断前行,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专业化发展最久、市场化经营最早、一体化程度最高、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
组建之初,中国建筑便实施错位竞争战略,将经营目标锁定在高、大、精、尖、特、重工程项目上,提出做“中国最大的建筑企业集团”的目标。
两年后的1984年,中国建筑承接建设了当时中国的第一高楼——深圳国际贸易大厦,其主体工程的建设速度曾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深圳速度”也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中提升经济发展速度的一个里程碑式口号和代名词。
随后,中国建筑又以“亚洲第一”“世界第一”等项目业绩,奠定了在超高层建筑领域的王者地位。在高383.95米、时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高楼的深圳地王大厦的施工过程中,将一个结构层的施工时间缩短到两天半;打造了长安街上的“世界名片”、全球最大国际贸易中心——中国国际贸易建筑群;7个月“零疏漏”完成国内最大、世界第二的G20杭州峰会会场改造……
如今,在被视为“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首个建设项目——雄安市民服务中心的承建方依然是中国建筑。这一次,中国建筑已不仅仅是简单具备效率和速度的工程建设者,而是雄安市民服务中心的投资建设及运营发展方,通过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将绿色建筑理念融入项目全过程,实现了由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的跨越。
在海外打造超级工程的“中国名片”
1984年承包伊拉克凯菲尔·希拉菲亚项目(四坝工程);1987年承包伊拉克北佳其拉水利灌溉工程……近日播出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用专门的片段记录了中国建筑在改革开放初期率先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的艰辛历程。
依托领先全球的综合施工技术和施工速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不断向全球各地输出中国技术,推广中国建筑标准,出色诠释了中国建筑工程的技术担当和使命担当。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建筑也已从一家房建企业成长为国际性投资建设集团,在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或承建了6000多个项目,全球3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一半出自中国建筑之手。
如今,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建筑积极推进“中国建造技术+中国建造标准+中国装备”的全链条“走出去”,将相关技术应用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造了超级工程的“中国名片”。例如,近年来中国建筑建设了被当地百姓誉为“梦想之路”的刚果(布)国家一号公路、中巴经济走廊的旗舰项目和最大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巴基斯坦PKM项目等一大批标志性和增进当地民生福祉的重点项目,为当地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新闻推荐
东方IC供图2018年即将过去,不少人回顾这一年的理财投资时发现,手头的闲钱辗转股市、基金、P2P后,还是回到银行才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