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文化地理:陕北民歌的时空维度

来源:榆林日报 2009-10-24 13:46   https://www.yybnet.net/

我们不能确切地知道陕北民歌的发生时代,但我们能确切地知道,陕北民歌产生的文化时间和空间早已先陕北民歌而存在。陕北民歌正是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上被自然催生和繁衍的。

黄河长城黄陵的大文化历史背景

中国向来将黄河比作母亲,是黄河的乳汁冲积成一路平原,为众多中华儿女、子孙滋养了土壤,制造了赖以生存和繁息的居所。

这位“母亲”创造了“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惊险成绩。陕北,就在这“九十九道弯”里。

在“九十九道弯”的幽曲狭窄的历史隧道里,它不时地遗留下了岸边的神木石峁、佳县石摞摞山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清涧的商代鬼方遗址……它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曾唱响了两岸的多少历史歌声;它的大石碛、壶口的跌宕洪鸣曾创造了多少历史催眠曲;它沿途的携泥带沙搏浪击石曾奏出了多少天然的生命序曲。信天游就是步着它的踪迹踏着它的节拍合着它的波浪一路走来,走成了陕北民歌的。

如果将黄河比作母亲,那么,黄陵就是父亲了。这个威严的“父亲”率领华夏民族从陕北高原出发,沿着黄河古道,一路斩兵夺将,破驿劈隘,将文化的大旗一直插向中原大地。它大声呐喊大声疾呼,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经关夺关,遭隘劈险。父亲的角色就有义不容辞的播火任务。它出征前的歌声是雄壮的,带着必胜信念和理想;它前进的歌声是豪迈的,带着憧憬和希望;它进攻的歌声是铿锵的,带着鼓点的伴奏和长矛的挥劈力度;它凯旋的歌声是激越的,带着胜利的喜悦和未来的召唤。这些歌声,就是陕北民歌的最早发韧。

长城就是父亲和母亲为我们制造的家园。

陕北土地上顺着历史的朝代更叠,几乎每一个时代的统治者都会构筑自己的家园。最显著过程在明代,一个叫余子俊的巡抚于成化七年(1471年)七月,有感于延绥镇边的地理军事位置,秉烛夜读,磨墨展纸,向当时的宪宗皇帝书写奏章。“依山凿削,合璧如城,高可二丈五尺;山坳川口连筑高垣;相度地形,建立墩堠……”成化帝朱笔御批,“修筑边墙,审度举行”,拟准开工筹措。于是这个大手笔的巡抚,从成化九年三月率领四万将士及民工动工,“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筑垒,或挑堑,绵引相接。”历时三月,修成了基本成型的陕北段长城。在修筑的过程中,陕北民众的参与是被迫的也是积极的,他们被迫时唱的是像孟姜女哭长城的悲凉信天游,他们积极时唱的是欢快轻松的顺天游。他们的打夯号子一直延续到今日,成了陕北民歌的一个有机部分。

政治文化中心位移后的逐渐边地化环境

轩辕帝起兵并立足陕北,“百朝来仪”,边夷群拜。那是陕北最早兴盛也最为全国瞩目的时候,东方的日出耀眼四射,滔滔的黄河泱泱涣涣一泻千里,像黄土一样的“黄”色成为最高贵最令人欣羡的颜色。成熟的黄色糜穗和金黄的沉甸谷穗成为中华大地最珍贵最富于营养的食物养育了华夏民族也一直滋育了整个中华民族。黄色的土地也成为全世界最肥沃宜耕作的土地。我敢说,那时的皇帝旗帜也一定是黄色的。黄色的皇冠,黄色的大旗,麾下是数万万黄皮肤的华夏族群。

黄旗指到处,所向披靡,向前,向前,一直向前,直到把黄旗插遍神州大地。英武的轩辕大帝率领他的大军没有再来得及看一眼他出发的土地,他太忙了,他要开辟新的疆域,要巩固旧的根据地,他就这样匆匆离开了陕北大地。

自此以后,关中的八百里秦川,河南河北平坦如垠的开阔,山西山东的广袤展荡……,更多地吸引了各朝历代统治者的眼光,陕北却渐渐成为政治文化中心位移后的边地,被当权者所冷落。

圣人布道,此处常常被遗漏。于是,这里的生活文化意识被逐渐淡薄,各种非主流的异民族的文化你方唱罢我登台,轮番的意识形态形式轰炸这块土地。民众的山歌,民谣往往成了翻版这块土地的历史缩影。这些山歌就不自觉地掺进了河套草原的高亢和悠扬的马背民族之音,也自觉地吮吸三晋大地的略具主流意识的低徊缠绵的河东之音,也接收了来自陇东宁夏的花儿之音。

陕北的民歌是一种无法追踪其主流腔调的“乱弹”,它的边地化环境造就了它的“杂交”属性。当然,不管东西南北风刮来得多么迅猛,到了陕北,一定式微了许多。陕北自在的山,独有的水,特定的人,都将这些外来之音吸吮进腔里,嘴咀下去,经过肠胃的蠕动、反刍,再行歌唱出来,就是纯正的陕北民歌了。

不幸中的万幸。

边地化环境,对于主流文化而言,是一种鄙夷和放逐,而对于非主流文化的民歌,正好是一种宽容,一种适宜民歌生长的最佳环境。

山坡沙梁产生的距离美感

山坡坡是陕北典型的地理环境。山坡下自然是沟,沟里夏日里蝌蚪上下窜游,冬日里冰层覆盖;溪岸旁一丛杨柳,山坡上红杏枝头……这就是陕北腹地的山里人家。

“向阳人家春常在,坡上姑娘爱唱歌。”

这样的环境是孕育民歌的最好地方。一对青年男女既可躲在柳树丛里唧唧语语,又可藏在干草垛里私密而语;待到情感发展到一定层次时,歌词也就在酝酿情感时同样酝酿而生了。那时,即使一个在山上,一个在沟里,也尽可以放开歌喉唱几嗓子。听者也大可不必实有所悟,为歌所歌既是心中的妹妹,但又不具体说出倒究是谁家的妹妹,不点名,不具姓,你能抓住啥把柄?只好装聋作哑,一任歌声在沟底或山坡炸响。“对坝坝那个圪梁梁上那是一个谁,那就是那个要命的二妹妹。崖畔上那个长着呀十样的草,九样看见妹妹就十样样好。哥哥我在那圪梁梁上妹妹你在沟,看着了那个哥哥妹妹你就摆一摆手。”唱着这首歌,我们无法确定到底妹妹在圪梁梁上还是哥哥在圪梁梁上。“圪梁梁”、“对坝坝”、“崖畔上”、“沟底”……这些地貌可以望得见,有时需要大半个时日才可以到达。这样的距离阻挡了近距离的“拉手手、亲口口”,却无法阻挡两颗心的同频律振动,反倒有一种急迫地想对话的欲望。对话的唯一渠道就是唱歌,远距离的歌唱将情感攫得很长很大,也在这种情感的张力中增加了距离美感,于是这种对唱就兴盛得十分时尚。

跨出陕北腹地往北,由于植被的退化,“沙梁梁”逐渐增多。它和“山坡坡”发生着同样效应,与它相对应的是“沙壕壕”。遗憾的是,这里形不成典型的山沟,也没有溪水,但有“海子”,“海子”虽然少,但更显得珍贵。因为“水”是灵性,没有水,民歌就显得死板,就像三伏天的土地-板结。因为有了水,民歌就长上了翅膀,即使“三十里明沙二十里水”,“五十里路上”还要“眊妹妹”。

情感是动态的,不会因为距离阻隔而消减,相反,越是距离遥远,越会心牵思挂,或捎书,或带信,或捎上一件“小哩袄袄”,或纵马驰骋几十里路上为妹妹唱上一曲;一则表白自己的忠贞之情,二则抒泄日牵夜想的思念之苦。

民歌,就这样在距离中产生。

圪梁梁上的歌声(摄影)张晋国

新闻推荐

常耀曾多次动笔想写碛口但又觉得无从写起无奈之余只能

□常耀曾多次动笔想写碛口,但又觉得无从写起。无奈之余,只能将笔放下,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那天,一个朋友从网上传来两副有关碛口风情的对联让我诠释时,我发现自己写碛口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山西古...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榆林城建破茧新生2010-01-25 13:29
新闻集装箱(五)2016-04-29 21:47
评论:(文化地理:陕北民歌的时空维度)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