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笑口常开新渔民

来源:太湖周刊 2010-01-22 18:57   https://www.yybnet.net/

泊湖中一艘艘流动的渔船就是一户户流动的“渔家”。 ▲湖中船影绰绰,这是渔家生活的全部。 菊黄的鲜蟹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史有权、吕美娇夫妇闲时一起修补渔网,心情十分愉悦。 可爱的小狗、芳香的冬菊同样为渔民陈海珍增添了无限的惬意。 芬芳的菊花,迎接着荡舟而来的食客。 史有权摇着一叶扁舟,乐在水中。 史有权拿起肥大的螃蟹,享受收获后的喜悦。 本报记者刘辉文/图

寒冬的泊湖,一片宁静。8万亩水面,泱泱无际。远处的围栏,幻影绰绰。 

借着冬日的一缕暖阳,记者相约来到了地处泊湖之中的大石乡渔业村采访。在湖边兴修的码头,记者看着距离码头100多米的一位渔民走下渔船慢慢地摇着划子向我们走来,迎接我们上船做客。不到五分钟,我们登上了“渔家”。 

一走上甲板,就闻到了船头十几盆菊花盛开的芳香,只见一位留作一大把胡须的渔民正在菊花旁悠闲地修补渔网。于是,记者与这位名叫史有权的年轻渔民聊了起来。

36岁的史有权出生在这泱泱泊湖,伴随着凉爽的湖风长大,从小以湖为家,以水为生,永远也改变不了他恋水爱水的秉性。可他的祖籍在山东。50年代末期,他的父辈、祖辈为了摆脱缺粮少吃的困境,寻求生活温饱,谋求养家糊口,远从山东微山湖沿着大运河直接南下,入长江,达泊湖,终于来到了这与长江毗邻的在水一方安家落户,繁育子孙,为太湖的水产事业和长江的航运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今天,这支远道而来的流动渔民队沐浴着共和国温暖的阳光,成为泊湖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专门成立了渔业村。五十多年来,当初几十渔民发展到现在360多口人,主要有史、王、刘三大姓。其中,长年累月有100多人在长江航运线上忙于运输作业。而久居泊湖的渔民在湖岸上既没有土地,也没有房屋。但只要湖上哪里有船只,哪里就是渔民的家。潮起潮落,水涨水退,一艘艘流动的船只就是一户户流动的渔家,在饱经风雨飘摇的岁月中,在历经霜雪侵蚀的沧桑中,透过炙热的阳光,也能使人感受到些许的浪漫和难得的温馨,更能感受到这里曾有过石破天惊的全国特大新闻——五胞胎。 

2006年12月6日,从小在泊湖长大的渔民史有琴在安庆市立医院生下了两男三女“五胞胎”,创造了安徽省首例五胞胎的纪录,而史有琴也成为世界上最年近的“五胞胎”母亲,一时轰动国内各大媒体,引起了社会各方普遍关注和真心厚爱。通过广泛征集而得名的陈鑫雅、陈圣奥、陈杰欧、陈渔美和陈灿菲这“五福娃”竟然使陈家渔民“五姐弟心连心”成为迎接北京奥运会的幸儿。 

当谈起这件为史家增光的喜事时,坐在船头的史有权笑着对记者说:“这位‘超级妈妈\’史有琴真是无愧于泊湖渔民的骄傲!”

如今,令广大外迁渔民骄傲更多的则是他们日渐富裕起来的生活。过去生活的乌篷船,现在成了宽敞的大木船;过去点的是煤油灯,2000年开始通上电;过去生活饮用的是湖水,现在每家船头都备有水缸,盛的是岸上的干净井水;过去闭塞不能了解外面的信息,现在都有了彩电、手机。舱内清洁,来客不断。特别是随着现代生活观念的日益新潮,前来船上渔家就餐的食客络绎不绝。在顺其自然的过程中,湖中的这些渔船就成了“最天然的饭庄”。每当每年9月菊黄蟹肥之时,食客们就纷纷三五成群,蜂拥而至,慕名而来,品尝鲜香的螃蟹,释放愉悦的心情,勾画出泊湖一道亮丽的风景。

史有权很坦然地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来船上吃饭,我家也就几乎成了定点饭店。” 

话未落音,记者抬头望见码头边又有两只小船朝史有权家悠悠地划过来。看来,大伙的兴致还是蛮高的,今天的船家也是够热闹的。 

为了准备好午餐,史有权和妻子吕美娇放下手中修补的渔网,各忙各的活。妻子下了厨房,史有权去提蟹子。于是,我跟着史有权下了船,摇着划子,停在网边。只见史有权从水中提起一个网袋,哇!好大的螃蟹。他随手拿起两只,向我展示一番。 

史有权高兴地说:“这些螃蟹,都是留着招待来客的。因为大家到这里来,吃活鱼、品鲜蟹,图的就是个新鲜。不是有句俗话说得好‘湖水煮湖鱼吗\’。” 

“再者,湖里的鱼蟹算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平时,根本不喂任何饵料,鱼蟹都是天然生长。所以,鱼蟹的味道确实特别鲜美。不信,你等会吃就知道啦!” 

史有权的一席话,既道出了我县主打天然绿色水产品的品牌,又吊起了我的胃口,简直令我要流口水了。心想,它们马上就要成为美味佳肴了。 

到了吃午饭的时候啦,船上开始热闹起来。在宽敞的船厅里,摆上了两桌“渔家宴”。除了什么鱼头火锅、红烧鱼块、油煎小鱼、清煮鲫鱼等全是“鱼宴”之外,就是黄澄澄的大螃蟹了。大家在推杯换盏中真正地享受到了一次“渔家乐”的精神愉悦,感悟到了普通渔民的辛勤劳作,亲眼目睹了渔民生活的巨大变迁,了解了泊湖渔业的日益发展,正名副其实地成为太湖渔业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真实写照。

坐在船上,遥望着广阔的湖面,一排排的围杆,竖起的是渔民的辛劳;一阵阵的拦网,网住的是渔民的收获。在暖阳的映照下,围栏交相辉映,倒影成趣。 

史有权告诉记者:太湖境内的泊湖共有8万亩水面,除1万亩水面暂时没有围养外,其余7万亩水面全部被当地6个渔民承包。

同时,史有权给记者算了一笔帐,1万亩水面大约需放4万斤30多万尾鱼苗,年产量在20万斤左右。1万亩水面需围网7800米,需放防逃拼25担,每担300米共7500米。可见,渔民的劳动还是十分辛苦的。每年腊月要放鱼苗,一年以后开始收网捕捞。平时,渔民们在围区从事管护、防捞、修补渔具。但到了每年9月以后至年底,就陆续进入最忙时节的蟹鱼捕捞期。 

目前,史有权并没有自己的水面,多年来一直帮助别人打工。平时,靠经营船上餐厅、打工工资,年收入3万多元。工资最高的时候就是每年鱼蟹捕捞季节,按量取酬,有时月收入多达四、五千元。 

对于这样的收入,史有权并不满足。他说:“老是给别人干总不是个事,毕竟没有自己的发展空间。”而装在史有权心中的则是更大的理想。 

“从明年起,我就自己干啦。前些天,我在邻近宿松境内的泊湖承包了1万水面,计划投资70多万元。如果效益好,当年就可以收回成本。”谈到这件事,史有权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充满着无限的希望和坚定的信心!记者答应史有权,明年这个时候,再去看他,再去体会他收获后的喜悦! 

“再过十多天,就要开始冬捕啦!这是渔民眼前的大事。”史有权对记者说。 

据了解,今年泊湖8万亩水面年产螃蟹20万斤,产值达700多万元;预计年产鱼类产品200多万斤,产值达900多万元,每户渔民平均年收入都在3万元左右。 

这些靠养鱼为生、养鱼致富起来的渔民在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基础上,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活跃起来。他们靠水吃水,玩水乐水。特别是渔业村组建的东泊湖、西泊湖两支专业渔民龙舟队近几年都积极参加了大石乡每次举办的“屈原杯”端午龙舟大赛,在传统的民俗风情中将新时代的渔民精神生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也让成千上万前来观摩龙舟竞赛的世人更加身临其境地了解渔民、熟知渔民、鼓舞渔民。 

对此,史有权更是领悟颇深,感触更大。他笑容满面地说:“自从我们祖辈从微山湖迁移到这里生活几十年来,我们同当地的群众关系十分融洽,渔民的小孩每天都是送到泊湖对岸的田祥咀、蓝家、卓铺三个村去上学,没有后顾之忧。尤其是通过积极参与龙舟竞赛方面的娱乐活动,就更加密切了渔民同岸上人民的鱼水深情,就更加激励着渔民要充分发挥渔业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渔业事业的信心。正如我们渔民今天常说的一句话‘如今的生活真是笑口常开呀!\’” 

在饱尝了一顿鱼蟹湖鲜美食之后,在感谢渔民的热情招待之下,史有权又摇着一叶扁舟送我们上岸。 

站在码头,记者远眺碧波万顷、烟波浩淼的泊湖,只见碧水之上散居的渔家船影点点,轻盈的水鸟掠舞翩翩,成群的大雁欢歌阵阵,洁白的天鹅栖息聚聚,绘就了一幅人鸟和谐生活的天人合一图,成为一道自然生态幽美的亮丽风景线。

新闻推荐

新仓镇招商引资工作势头强劲

近几年来,新仓镇党委、政府努力树立“大招商、招大商”的理念,不断强化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做好捕捉信息、洽谈项目、优化环境、服务客商等环节中的各项工作。招商引资工作一年一个台阶。“年...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笑口常开新渔民)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