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石上流本报通讯员朱生果本报记者叶玲玲文/图
在百里镇响水村,有一处壁立险峻、泉声清脆、树青蔓翠的地方,被称为响水崖。响水崖的野茶,在当地久负盛名。鲜花烂漫的五月,我们慕名前往。
乘车沿着山路蜿蜒而上,青松、翠竹、五颜六色的野花一一从眼前浮过,一股自然而清新的香味扑鼻而来。车行约半个小时,在一处题为“响泉寺”的庙门边停了下来,抬眼望去,只见山峰一座连着一座,山间青翠欲滴,松竹掩映的分散的农家若隐若现,宛如世外桃源般。随行的百里镇虹桥小学教师王西平指着青翠的山说:“这些山上到处都是野茶。野茶与其它茶叶有很大区别,纯手工制成,泡出来的汤碧绿碧绿的,喝下去特别甜润,回味无穷,在我们这一带是很有名气的。”
据村民介绍,与这些野茶有关的,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传说从前响水崖边住着一户穷苦人家,老夫妻俩靠兴种山间几块贫瘠的土地为生,女儿茗姑心灵手巧。响水崖漫山遍岭生着丛丛簇簇的野茶。茗姑每天提着用山间小竹自编的竹蓝,采摘一篮又一篮那细如雀舌、尖似龙芽的鲜嫩茶叶。饱经高山浓露滋润、云环雾绕的茶片,经文火炒青,轻揉细制后,绿茵茵、香浓浓、味醇美,生津宁心,清脑提神。响茗茶从此驰名太岳边陲店前河、冶溪河、百里墩一带。特别是茗姑制的茶,更是抢手货。著名的胡秀才特写了赞美茗姑的七言诗:“身如灵燕面含春,采制香茶韵味纯。响水崖边勤淑女,嫦娥惶愧问艰辛。”一传十,十传百,这首诗惹来了茗姑天大的祸事。恶棍雷大秃听说响水崖边采茶的茗姑生得花容月貌,立即派彪形大汉雷狗子去抓茗姑回来作小妾。消息传到茗姑耳边,她不慌不忙,继续在山中采茶。雷狗子去抓茗姑时滚到崖底的深水潭中,一命呜呼了。雷大秃接连派去了第二批、第三批走狗,虽远远望见茗姑采茶,却不敢上前半步,怕在崖边丢掉狗命,纷纷回去禀报说茗姑被江西浮梁请去任茶师去了。气得雷大秃闷气攻胸,吐血而亡。后来,茗姑嫁了位秀外慧中的秀才,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响水崖的茶叶也因这个动人的传说而越发受到人们的喜爱。
信步走在山间,一阵阵茶香渐渐弥漫开来,一颗颗茶树或躲在松树底下,或藏在茅草中,或长在大石旁,鲜嫩的新叶在阳光的照射下绿得发亮。住在响水崖边的村民薛敦明说:“这些茶叶可是纯天然的,没有施过肥,没有用过药水,都是吸收山间的灵气,自然生长的。从我记事起,就有满山的野茶,每年都会绿遍山野,有的茶树慢慢衍生,枝枝杈杈要5-6个人围抱才能抱住,一棵茶树就能摘好几斤茶草。新叶生长的周期特别长,可能与山间的气温有关吧,一般从3月份到10月份左右都可以摘到新茶。我们这里现在住了15户人家,采茶时节,每家都会上山采茶,用手工做茶叶,虽然个头不好看,但喝起来耐泡,喜欢的人不少,所以价钱比其它茶叶要高出许多,每家都能卖20多斤野干茶,也是一笔小小的收入。”我随手摘下一片嫩嫩的新茶叶片,含在嘴里,嚼一口,起初有点涩,越嚼越甜,越嚼越香,沁人心脾。
在山间,我们碰到了几名采茶的妇女,她们是慕名专从山下赶来摘野茶的,袋里带着干粮,准备在山上转一天。
寻觅中,时常发现汩汩冒出的山泉,有的从岩边沁出,有的在石滩上欢快地流淌,有的从凹洼处冒出,细细的,清清的,触碰之处,清凉之极。下到山腰,忽然传来如珠玉碰撞般的响声,寻声抬眼向对面望去,在两山之间的峡谷处,一道白练从岩石中钻出,自上而下,在岩壁上碰撞着、飞散着,在两旁新绿的映衬下,更觉得似在飞舞!“听说响水崖是因此处得名的。这座山的上面原有一处泉眼,泉水从地上喷出来有碗口那么粗的水柱,水落下后从这岩石上留下,发出好听的声音,人们就把这称为响水崖了。后来修水库把泉眼压住了,水就从岩石里流出来,没以前那么大水量了。这水一直流到下面的双河,浇灌了不少农田。”薛敦明介绍道。
响水崖边的农户住得很分散,十几户人家却有薛、程、王、周、袁五姓,但相互之间十分和睦。大部分人家的经济来源于种生姜、卖茶叶所得,收入可观,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简单而快乐的农家生活。
也许是这清清山泉滋润了这满山的野茶,才使得叶更绿,茶更香,人更淳朴。
新闻推荐
8月23日,国家文物局专家组一行四人在县政府副县长占卓夫以及县文广局、县文管所、汤泉乡政府负责人的陪同下,对蔡家畈古民居和龙潭寨古民居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