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辉 文/图
虎虎生威开新篇,吉星高照展宏图。百福尽随佳节至,千祥俱自新春来。
新春的喜庆,写在人们的脸上;新春的氛围,乐在人们的心里。
城乡处处,张灯结彩,满眼春色,熠熠生辉。
大街上,鲜红的灯笼挂起来;门庭旁,大红的对联贴起来;马路上,过年的人流涌起来;商场里,购物的市民多起来。
农历腊月二十七,记者夹着熙熙攘攘的人潮挤进了具有1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晋熙老城,亲身体验着传统的过年气氛。
按照历久的习俗,每到春节来临的一周前,老城算是全县最繁华、最热闹的去处,也是最能够体现年味儿的地方。行走在大街上,到处是人头攒动,门庭若市。成群来自乡下置办年货的“农民大军”从山里山外、长河两岸来到城里,将一年的积蓄尽情地花销,选购该买的年货。出门的游子,满怀着新年的祝福和祈愿回到了家乡,穿着时尚,打扮亮丽,游走在城里的大街小巷,开心愉悦地花着在外挣来的辛苦钱,可换来的却是满心的欢喜和满街的欢笑。
人潮中,大多是二人一伙抑或三五成群结伴而行,肩上背的、手上拎的、车上带的,全都是大大小小的年货袋,装着的都是人们一年艰辛忙到头的收获,暖着的都是人们365天疲惫奔波指望过年好好轻松休闲一番的心窝。因为在这个年关时节,民俗的情节是永远烙在人们心中的印记,无论你生处他乡还是远在海角天涯,你都会千里迢迢返回故里,喜与家人团聚,共庆虎年新春。也正是来自这四面八方的归乡游子,才汇聚成了城里那浩浩荡荡的过年人海。
据记者了解,赶来老城置办年货的起码有三个特点:其一,农村人群居多,至少占街上群体的90%以上。其二,时间相对集中,一般上午九点左右进城,直至下午五点左右离城,中午达到最高峰。其三,购买民俗用品为主。除了居家平日常用的针头线脑之外,什么托盘、升子、圆桌、酒壶等等之类的用品,只有在老城才能见得着买得到。记者在上里灯附近几家专门经营这些居家所用的民俗用品店里,看到的可是一番红火景象。一位大嫂带着儿子媳妇正在挑选一个红彤彤的“托盘”,开心地笑着对记者说:“过年家中人客多,买个大红托盘图个吉利喜庆,端起菜来要方便多啦!”而旁边一位来自城西乡年过六旬的大爷在精心挑选过后,花了一百多元,高兴地背走了一张大圆桌。一位操着宿松口音的店主女老板告诉记者:“年关的生意确实要比平时好得多,一天能顶上平日的两到三天,做生意的人也主要是靠这时火一把才行。过年吧,该买的东西还是省不了,花钱值得,买的高兴。”
的确,人们一年忙里忙外,过年图的就是一个高兴儿。特别是大山纯朴的山民起早摸黑搭车上县,办些称心如意的年货就感到满足啦!哪怕是买上几副吉祥的对联也算甜到了心坎上。
记者沿着晋熙街一路闲逛着,大小十几家经营对联的商店都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什么对联、中堂、门神、灯笼等民俗饰品非常抢手,颇受青睐。在邮局附近的一家店里,小刘在一人忙不过来之际只好请来家里的侄女当个帮手,张罗着天天看好的生意。一对来自北中的年轻夫妇刚从广东东莞打工回来后就专门进城购买年货并特地选了几副对联:“人入虎年鼓虎劲,景添春色扬春辉”、“创业兴家喜盈门,迎春接福人财旺”,凸显出年轻人对虎年充满着憧憬的美好心愿。而一位来自寺前镇其林村的刘先生左挑右选,买了两副对联:“平安宝地进万财,吉庆人家增百福”、“和顺迎进吉祥福,好运接来平安财”,寄托着人们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心声。
过年啦!记者真诚地希望这些共同的心声印在每一个人的脑海,留在每一个人的心田。但愿这些共同的心声的的确确地成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新闻推荐
6月13日,一望无际的泊湖东湖岸边,黄妙生启动振动式鱼塘投饲机,霎时,水面上鱼跃水欢,好不热闹。在村里支持下,长年在外地从事养殖业的黄妙生,回乡承包了近千亩湖汊滩涂,养殖150亩优质鱼苗和800亩精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