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鹏
尚俊先生的散文集《龙腾海石湾》的出版,无疑是恐龙故乡的一项文学盛事。试读凝聚着作者心血的这部散文集,有几个可读点非常值得我们留心。也正是这几点可读点,才如大鼎巨鼐之脚,稳稳撑起了大鼎巨鼐的巍巍壮观,然冰山之一角、森林之一木、沧海之一粟毕竟不能代其全貌,我们只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地解码这部集子的艺术特色。
具体而言,有三个可读点值得我们留意。
这部集子是散文集,然而却是恐龙故乡“人物”的一幅速写图。换言之,这部集子有很大的写实性。写实虽然冲淡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空间,然而却也真实地记录了这块热土的“人物”所从事的“职业”,“人物反映大社会。”人物的职业是我们社会正常运转的必要而且必须的“部件”,没有人物何有社会?没有人物的辛勤劳动何有社会的繁荣?譬如,集子的第二部分,地灵人杰。这部分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红古区的人物敬业图:为红古书画装裱业做出杰出贡献的贾庭云,老贾的装裱技术确定不错,笔者也是多次拜访而见到老贾的手艺;还有画师孙克恭,孙克恭为青海乐都瞿坛寺的壁画创作付出了自己毕生的心血,为红古人民争了不少的光;集子里还写出了书画收藏爱好者达文生,达先生一生收藏书画,孜孜不倦,达文生是我们红古地区的业余书画爱好者,从事邮电事业多年的他喜欢上了国画,达先生的八哥画得韵味十足,老鹰霸气飘扬;还有红古的书画大家都一一在此登了台、亮了相。
集子里对人物的描绘还体现在,对手工行业的描绘:黑陶是代表性作品,是红古的一张名片。对黑陶的描写,文字不但详细的刻画了我地非质文化遗产,黑陶的精美工艺,而且还介绍了黑陶的制作工艺,字里行间还插入了人们对黑陶工艺的盛赞与期待,更是写出了黑陶在省内外所取得的荣誉。
真情的歌唱
集子里,作者对八宝川的名胜古迹也作了详尽的描绘。描绘了八宝川的名胜古迹,在作者的笔下红古的名山古刹栩栩如生,令人读之而难忘。作者笔下的名山秀水都赋予了生命,在人们的生活中动了起来,它不仅仅是自然中的山、水、建筑,而是与人类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请看集子里的第三部分“山川揽胜”中《民和麻黄滩——聆听“花儿”的好去处》:小小一个湟水河畔的水滩,在青海民和县政府的爱民政策下,供居民们休闲之余去走走、转转、消遣消遣,偶有“花儿”歌手吟唱一二,而在笔者的笔下却成了传承文化的载体之一……“沟脑里古木参天的南大山,这里山顶常年积雪不化,次林覆盖着浅山,这里泉水丰富,溪水常流。这里成了‘花儿\’的海洋,‘花儿\’的歌声回荡在峡谷,这里成了‘花儿\’的故乡……在林中听其感情真挚的‘花儿声\’,是人们的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花儿歌手们现编现唱,诉说了爱情悲剧,也赞美了幸福生活,饱含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短小的文字当中,饱含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真挚的爱恋,正是因为笔者对这片热土的爱,才能在平凡之处见奇景、发真情。文字的第一要素是“真情”,在为数不多的几篇文章里,尚俊先生较好地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做了较为恰当地处理。这一特点比较突出的有《游览青海“马步芳公馆”》、《闻名遐迩的“夏宗寺”》等。
同时,作者还对我们河湟地区的人文景观进行了深情的讴歌。如《游览青海民和“喇家遗址”》,笔者对这一古文化遗址进行了全方位的考究、叙述,文字当中充满了对我们民族远古祖先的崇敬之情。与之相同的还有《科学发掘——红古土谷台墓地》、《背靠山花岭的红古城墓葬》等文字。
其实,尚俊先生的考证性文字还是挺有功底的,这与尚俊先生本人长期从事地方志的编修工作有关。
总结地方文化史料
尚俊先生长期从事地方史志的编修工作,好的习惯受用一生,尚俊先生非常善于整理有关的文史资料。作为一位生活的有心人,他很能善于发现一些别人眼中难以进入视线的东西。能佐证这一点的便是他曾鼎力与同志们完成的大作《红古区志》和自己独立编纂的《红古丛书》。而作者对《红古丛书》在集子中作了客观、公正的描述:
反映这一特点的便是集子的第四部分“斑斓记忆”。这一部分的文字在“史”的方面表现的比较突出,文字以时间为线索,较好地处理了“丛书”的成熟及成书的过程,并对每一部书进行了合理的概述及评价。
新闻推荐
以“电视屏幕不是主要部件”为由,一些外资电视厂家钻法律空子,仅向消费者提供2年、甚至1年的电视屏幕保修服务,并且加收昂贵的维修费和上门费,今年的央视3·15晚会揭开外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