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清明节,又到祭奠故人时。清明节扫墓,祭礼先人,缅怀先人,缅怀故人,寄托追思,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和伦理行为。清明节习俗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明和传统美德,同时也积淀了许多陈规陋习,随着时代的发展,从经济角度算一笔账,看看清明节普通百姓的花销,在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今天十分有意义。
清明节的规模越来越大,祭奠的花样越来越多,殡葬用品档次越来越高。这几年清明节墓地上的车辆,布满了山头,出租车、黑车、私家车蜂拥而上,就清明节交通费一项就难以估算。买冥币烧纸、祭献供品、蜡烛燃香、鞭炮哀乐等等,每家至少也得五六百元;如果请人来念经布道,超度亡灵,又得五六百元甚至上千元;家人平时难得团聚,乘清明节祭奠先人之际,祭奠活动结束免不了聚餐,起码也得花费千元以上,如此林林总总的花销,不一而足。
就某些地方政府而言,把清明节搞成了政绩工程,比如有一个地方,据考证是哪个皇帝或朝代的发源地,号召海内外华人前来认祖归宗,美其名曰公祭搭台,经济唱戏,吸引外资,联络感情,这种花纳税人的钱,露父母官的脸、用公款过清明节,花销常常入不敷出,早应该休矣。
另外,不少官员清明节公车私用,讲排场,比阔气,耀祖光宗,这种“祭奠先人,公家买单”的现象,长了腐败,失去了清明节原有的意义。清明节期间,基地上鞭炮炸响,纸灰飞扬,污染环境,堵塞交通,由烧纸放炮引起的山林大火频频皆是。
现代文明要求人们革除陋习,弘扬新礼仪、新风尚,提倡祭祀习俗文明化,比如植一棵绿树,绿色长存,故人音容常在;献一朵鲜花,寄托对亲人哀思;播一段哀乐,愿亲情常驻;网上祭拜,更加环保文明等等。
清明节习俗由来已久,陋习根深蒂固,要彻底改革还需要一个过程。必须加强宣传,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政府要营造殡葬改革的社会氛围,取缔非法生产、销售殡葬用品的厂家、摊点等等。
新闻推荐
不久前闭幕的全国“两会”,绿色出行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在“后两会”时代,社会各界对绿色出行的关注有增无减。 “都市风”向社会各界呼吁节能先行,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