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舆论“炮轰”楼市需要官方呼应 ■ 冯海宁

来源:攀枝花日报 2010-04-06 23:46   https://www.yybnet.net/

从3月28日到4月2日,新华社一连6天发表“新华时评”,矛头直指地方政府,痛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根源所在——土地财政以及腐败所酿生的高地价高房价。眼下多数市场人士坚信,在不增加地方财政支配权力的前提下,地方政府“以地生财”这一局面很难由“调控”二字解决。(4月4日《扬子晚报》)

新华社连续6天从不同角度“炮轰”楼市,的确罕见。显然,在楼市宏观调控的高压下,地价房价依然狂奔不休,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众话语权的代言人,自然不能袖手旁观。新华社“炮轰”楼市,不但是在揭露高地价高房价的真相,更是在督促有关方面正视楼市问题的根源,拿出更多治本之策,下决心切除楼市的毒瘤。

按照以往经验,宏观调控政策刚出台的一段时间,观望气氛笼罩,地价房价上涨势头会有所缓和。但“国四条”、“国十一条”亮相后,地价房价强硬的上涨势头似乎不见停顿——在北京,3月开盘均价环比2月上涨了34.5%;在南京,日前温州炒房团狂砸亿元买房百套;在长春,4月2日国企民企火并241轮拍出新地王……

更可怕的是,高地价高房价不仅没有被遏制,而且还向二三线城市蔓延,甚至一座小县城的房价都已过万。从某种角度而言,我们已经身陷高地价高房价的“围城”中。

在宏观调控效果不太理想,楼市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无疑,有良知的媒体和学者必须要站出来说话,要以专业的分析、深刻的评论、有力的证据来鞭策有关方面进行更有力地调控和改革,把调控和改革楼市与改善民生、经济安全紧密结合起来,把“短命楼市”变成“长命楼市”,在调控和改革中重塑政府公信力并提升楼市相关各方的道德和责任。

事实上,从2004年、2005年起,由于房价不断上涨,媒体就以多种方式表示出一些担忧。2006年、2007年房价疯狂上涨,媒体对房价从担忧变为“炮轰”,先“轰”开发商,再“轰”银行,进而又“轰”地方政府。某些楼市宏观调控政策由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被一些人称为“空调”,媒体评论的视角逐渐转向了宏观层面和体制问题。

可以说,大多数媒体在报道和评论楼市问题时是客观的,尽了媒体的责任。但也要承认,在楼市问题讨论中夹杂了不少不专业的声音,即便是某些专家的撰文,所持的观点也有漏洞。显而易见,不专业、不深入的楼市批评声音很难真正触动监管部门。这也是舆论“炮轰”楼市问题多年,而高地价高房价愈演愈烈的原因之一。

除了某些声音靶子不准之外,另一个原因是舆论“炮轰”楼市是一边热,媒体所揭示的问题、批评的声音很少得到监管部门呼应,形成了媒体热议楼市、监管部门冷待媒体的局面。在我看来,如果媒体报道的楼市现象,批评的楼市问题,都能得到官方的呼应,媒体与官方形成合力,相信不会出现今天这样的尴尬局面。

楼市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体制,如分税制。媒体近两年发现这个深层次的问题之后,已经引起了官方人士的重视。例如,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日前撰文指出,政府将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可惜的是,这样的官方声音太少了,也有点迟。如果早几年改革财政体制,问题不至于像今天这么严重。

在我看来,面对高地价高房价,类似于新华社连发6篇评论文章“炮轰”楼市,理应越多越好,越深入越专业越好。我们也要意识到,不能只指望媒体拯救楼市,媒体“炮轰”楼市需要官方呼应,不但需要像谢旭人这样的官方声音,更需要官方的实际行动。比如,在调控政策中增加反腐内容。

(据《燕赵都市报》)

新闻推荐

“金屋子” ■ 袁淑伟

屋内金黄的壁纸还洋溢着热切的希望,金色的窗帘静静垂下,把我们的“金屋子”映衬得富丽堂皇。那时,我笑他俗,把屋子装扮成这般模样,他说NO,这是我们梦想的天堂。往昔的幸福仿佛就在身边,可他已经在收...

相关新闻:
哦,老大的幸福2010-04-09 23:45
猜你喜欢:
积极服务国企改制2010-04-11 23:45
评论:(舆论“炮轰”楼市需要官方呼应 ■ 冯海宁)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