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松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日前在北京给眼下呼声甚高的收入分配改革泼了“冷水”。蔡昉说,目前还找不到数据让他得出“城乡差距扩大或缩小”的结论,也没有数据表明中国收入分配状况正在继续恶化。(6月7日《东方早报》)。
别的先不谈,试问,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是干什么用的?从他们自己的网页上看,这个成立于1980年的机构,宗旨就是要“为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咨询”。责任何其重大,但蔡所长却两手一摊,耸了耸肩,一句“目前还找不到数据”就轻松地放弃了自己的责任。
目前人们谈论收入分配改革,主要是因为中国的贫富差距过大,而且这个差距仍然呈越来越大的趋势。但蔡所长却悄悄地把这个问题偷换成了“城乡差距问题”,然后说:根据现有数据,“看不到城乡差距是在缩小或者不变。”从而一笔勾销了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蔡所长为什么不公布一下中国的基尼系数几何?其变化趋势又如何?工资占GDP的比例是多少?其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如何?这些才是真正说明问题的数据,而且这些数据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只要找一本《中国统计年鉴》来翻一下就可以了。
即便就城乡差距而言,蔡所长所供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年来也多次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向社会公布:2004年,社科院发布调查报告称,中国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约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3倍;2009年,社科院再次发表《城市蓝皮书》,指出我国城乡差距约为4-6倍。奇怪的是,所有这些白纸黑字的数字,我这样并非社科院研究人员的人,很容易就找到了,社科院重量级专家却始终“找不到”,以至于他居然不知道“城乡差距是在扩大还是在缩小”,实在让人费解。
其实,通观蔡所长的整篇谈话,就会发现他不仅在数据方面“选择性失明”,而且在逻辑方面也充满了“选择性推理”。比如,他也承认中国在过去10年“工资的增幅小于生产率的增幅”的事实,但他却从中推导不出“收入分配状况正在继续恶化”的结论,反而认为这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因此应该继续保持——富人应该继续获得“通货”,低收入者却应该忍受低生活水平以确保通货不会“膨胀”,这就是蔡所长的独特逻辑。
实际上,相对于数字而言,人民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无论蔡所长的说法有无“数据支撑”,但对一些老百姓来说,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买不起房,是一种切切实实的感受——社会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为了论证这种问题存在的合理性!这个道理,蔡所长明白吗?
(据《齐鲁晚报》)
新闻推荐
这是“洱海天域”项目俯瞰。“洱海天域”距离洱海最近处不到10多米,别墅群中心位置就是以前“情人湖”的所在地(6月6日摄)。云南大理原市委副书记、市长段力因在“洱海天域”别墅项目违纪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