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平
“有女莫嫁高桥村,裤头邋遢井又深;三天无雨泥巴硬,一场大雨田基崩。”
这首顺口溜,是当年临桂县两江镇高桥村36户人家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群众出行常是邋遢满身。加之水利不发达,人畜饮水靠打井,旱涝不保,作物歉收。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高桥村成了远近有名的贫困村,2000年人均收入还不足2000元。因为穷,姑娘往外嫁,媳妇不上门,160余人的小山村,大、小“光棍”就有好几条。40余名青壮年只好南下广东打工谋生计。
穷则思变。在经济的大潮中,高桥村人再也坐不住了。当地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引导村民在山下的沿江岸边水田里广种桂花树,卖给城里人作绿化用,力图改变洪水一涨水稻颗粒无收的状况。但因为交通困难,运输不便,长至3-4厘米粗的桂花树,只能当树苗十几块钱一棵贱卖。群众依旧生活在贫困中。
要致富,先修路。在当地政府和上级部门的帮助下,谢家村委5公里的通畅公路和高桥村至两江机场5公里的沙石路相继修通。路通财通,交通方便了,城里人到高桥村买桂花树不断增多,桂花树的身价也成倍增长,村民种植桂花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全村共种有桂花树500多亩,人均种植达三亩多。
高桥村因种树而脱贫,因种树而致富。全村每年因卖桂花树的单项收入就达150万元,有6户种植大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人均收入也从2000年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2009年的9800元,高桥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桂花树村”。
有了钱好办事。自来水拉到了家里头,通村道路修到了家门口,家家户户有了农用拖拉机,彩电、冰箱、洗衣机应有尽有,手机、电话不在话下。全村36户人家有32户建起了新楼房,村前屋后、沿江两岸,均是修剪得齐齐整整的桂花树。满目葱茏中小楼若隐若现,青山绿水间农民辛勤耕作,一幅美轮美奂的乡村画面呈现在眼前。
钱包涨鼓了,山村变样了,外出打工的回来了,媳妇也上门了,大、小伙子成家了,8个外地媳妇也加入到“桂花树种植大军”。
抚今思昔,高桥村民感慨万端,将原来的顺口溜改成了这样:“如今高桥谱新章,外来媳妇一箩筐;水泥道路通村庄,农民致富桂花帮;山中泉水引进家,电器农机下了乡;家家住上新楼房,新型农民争着当。”
新闻推荐
本报南宁讯(记者/乔晓莹实习生/程妤)5月5日-10日,以上海市政协主席冯国勤为团长的赴桂考察团,就我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的情况,以及发挥政协委员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和在界别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