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林赵积亮伍 扬/文图
开凿于唐代长寿元年(公元632年)的古桂柳运河,沟通了漓江和柳江,促进了中原与西南地区经济与文化交流。古老的运河,流淌了1300多年,从开凿到繁盛,最后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在运河两岸的村落间,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珍珠般散落的古朴村庄,打上了深深的运河文化烙印。
桂柳运河从平坦的睦洞湖出来,进入运河的西段,经临桂县会仙镇四益村委莫家,入相思江。西段运河的相当一段主要借用了自然河道,落差很大,蜿蜒曲折,水势奔流激湍,因而在运河水道弯折及狭窄处,运河的修建者以大块方整的料石砌成陡闸,用来蓄放河水,以利舟楫往来。这里现存当年官方所建陡闸及石桥多处,如石狮陡、老陡、脚陡、高桥陡等,规格是运河中最大的,最大的陡闸长二十多米。明清时期的守陡人在运河畔扎下根,后代繁衍成了睦洞、陡门、上高桥、下高桥、下庄等村落。
古运河畔的下庄,现有一百多户人家,多为李姓,还有易姓,祖上来自江西,自明朝嘉靖年间到会仙里守陡。古时的下庄,得水陆交通之便利。附近古官道通过高桥跨运河连接罗锦与马面,村边一小山神似印章,村民称之为“玉玺山”,运河在此蜿蜒,绕山流过,左右分别是石狮陡和老陡。下庄依山傍水,村后秀峰静静地倒映在村前清澈碧透的湖里,村民自豪地称之为“美女照镜”。沿湖堤两个长长的码头,大块青石砌成洗衣台,最大的一块达三平方米,常有村妇在此洗衣。明清时期下庄周边古木葱茏,湖面比现在要大上许多,也深许多,湖畔长着矮柳,炎炎夏日,顽皮的孩子爬到树上,扑通扑捅往下跳。夕阳西下时的暖暖余晖铺洒在湖中,依山势而上的民居层层叠叠,炊烟袅袅,黄昏后湖面生起薄薄的轻纱,渐渐弥漫,隐隐约约笼罩着宁静的下庄。下庄夕照景致之美,确是令人流连的胜境,能勾起羁旅之人淡淡的乡愁,常常把往来的过客吸引过来,行人驻足,骑马的官员下马,乘舟的下船,船只连续过运河陡闸要排队,旅客在此下船等待,晚上就在村子下榻,“下庄”便由此得名。
依山势必而建的下庄是一座防卫森然的城堡,以房屋高墙作寨墙,高大坚固的石寨门上方有防卫的堡垒,居高临下,固若金汤,起到防盗防匪的作用。最大的石寨门由大块料石建成,村民称为广门,位于村子中轴巷道口,紧锁进村的咽喉。据门上石刻记载,此门“乾隆庚辰年十一月新修,石匠价钱四十六千正,米四十三石,后经三次修理”。村后上山的路为青石铺成,设有两道石寨门,居高守险,村外动态一览无余,上下石阶通向近十米深的岩洞,村民通过长长吊绳上下,洞内开阔,是理想的藏身之处。因取水需要,古井建在地势较低的石寨门之外,圆形井围栏全由一整块巨石雕琢而成,为了饮水安全,还在村子外围特意建了一道土寨墙。入夜后,道道坚固寨门次第关闭,更夫巡夜,确保不受匪盗侵扰,几百年来下庄虽历经兵荒马乱而得以保存。
得水陆交通之便的下庄,历史上较为富庶,整个村庄有着较好的规划。沿村外的石板路穿过广门进寨,便是下庄的主巷道,也是村子中轴线,两旁房屋和支巷沿山势弧线伸展,整个村庄似蝶形布局。走进下庄,抬头触目的全是依山势而上的青石巷道。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在雨中透着亮光。下庄人爱看彩调,过年过节或正月里“走老同”的时候,石寨门上方的堡垒张灯结彩,装扮成了戏台,铺有青石板的巷道成了看台,村民和客人或坐或站,入迷地看彩调。没有汽灯之前,把松香蜡和米糠和成团,放进粗铁丝织成的笼网里点上,用来照明。
下庄的石材来源方便,全部取自后山侧面,古时用钢筋钻洞,合力撬开,便可得到大块的片状青石板。房屋的入户阶梯、门槛、天池、屋檐石都由大块青石铺成,墙上部多为泥砖结构,青砖房不多,下方都是经过雕琢的大块料石砌成的高腰墙裙。当年下庄的房屋设计者独具匠心,利用高腰石墙裙来做基础,一是平整坡形地势,二是有效抵御暴雨时后山冲刷下来的洪水,因而几百年来鲜有泥砖房倒塌。有些人家房子的排水洞、家里的石舂和石磨也是用大块青石精心雕成。
下庄的建筑元素都较为美观,处处透着审美情趣,跟下庄半个村子的人家都是木工世家有关。
明清时期,过陡闸的船只常会因翻覆或碰撞而损坏,都由下庄木工师傅修复。周边的村子地势平坦,旧时灌溉多用戽斗。下庄的地势高低不等,灌溉用具与众不同,用的是龙骨水车。用龙骨水车在运河上汲水比戽斗省力、效率高,天旱的时候,三四部水车接龙,能把水传到很远的田地里。龙骨水车全部出自本村能工巧匠之手,制作工艺祖祖辈辈口头相传。制作水车的龙骨、龙头、水板等部件,要用便于雕刻的樟木作料,因而下庄周边遍种樟树。清朝末年,下庄的李嘉宏等几位资深木匠师傅经过合力探索,将前辈笨重的脚踩式水车改为轻巧的手摇式,水车缩短为一丈二长。又经李宗弟、李冬喜等年轻巧匠改进,日臻完美,用起来不卡不漏,男女老少都能轻松操作,产品销售到四塘、罗锦、马面等地,深受欢迎。全村还有八十多部龙骨水车,但随着龙骨水车渐渐被大马力的柴油抽水机取代,现在仅有一两部仍在使用,其余已束之高阁,随之高阁的还有做水车的一整套工具。下庄的年轻木工现多到城里从事根雕、装修等业务,在本村传统木窗的基础上开发出的仿古梅花小三角窗户做得精致,很受欢迎。
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1927年以后,运河的功能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下庄依然保留着原有古朴的特色,那雨巷中层层叠叠泛着光泽的青石板随着岁月的流失磨得更光滑。
新闻推荐
本报横县讯(记者/覃海明通讯员/刘文有)甜玉米采用免耕栽培技术,田地无需翻耕,一年可种三四造;蘑菇种在温控房里,不受季节影响,一年四季产菇不断;茉莉花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网上交易,出口东盟香飘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