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阎莉
审美挑战传统观念
一头桀骜不驯的红发,暗红色亮光皮的棉夹克,牛仔裤,耳钉,还有始终插着耳机、一直在“轰炸”的音乐手机,21岁的刘庆这几天成了村里的标志性人物,同学朋友纷纷找来,很大程度上缘于他这身时髦装扮。刘庆叼着一根烟,一脸轻松地给朋友们讲着在苏州打工的趣闻。12月8日,随着提前掀起的返乡农民工大潮,刘庆从苏州回到礼泉新时乡的老家。
刚回到家的那天晚上,这身打扮就极大地考验了父母的审美极限。“我妈就说头发颜色有些红了,其他也没说啥。就是我爸,一进门就骂,早上起来,就非要我染回去。我说,染一次要100多块钱呢,他上来就在背后捶了我一拳,最后,还是我奶帮着说话,才算过去。”对半个月前刚回家的一幕,刘庆仍觉得父母反应有些过激。“现在外面都这么染的,就这,我还让美发师尽量往暗调,他们还没适应。”
“你觉得好看吗?”记者问。
刘庆笑了笑,“还行吧,刚开始也有些不习惯,现在觉得还可以。”“唉!主要是咱这儿没这个环境,你到外面去,大家都是这么染,你就不觉得怪了。”
刘庆认为,还是村里人染得太少,所以突显了他的“前卫”,所以头发问题竟然成了问题。
其实,刘庆比去年提前一个月回家过春节,除了避开返乡高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望留出时间,让父亲替他再跑跑,节后还到以前的那家企业上班。
工作总不是我想的那样
原来,2009年春,市县两级劳动就业服务部门到村里广泛宣传,组织富余劳动力进行劳务输出。刘父骑车打听,得知这批组织的务工人员要到上海嘉兴的一家高科技电子制造企业做工。而且这家企业经政府相关部门多次考察,工资、劳动保障、工作环境都相对不错,已输送过几批咸阳务工人员了。想到即将从市区一家技术学校毕业的刘庆,刘父觉得是个不错的机会,便找人托关系给刘庆报了名。一个多月后,刘庆就到了这家企业。
“管一顿午饭,住集体宿舍,8个小时,加班有加班工资,一个月能拿2000来块。”刘庆描述。“环境还可以,就是一上工作台特别紧张,一分钟都闲不下来,而且管理特别严格,出入全都要打卡,晚上回宿舍也有时间规定。”
“肯定得有制度管着,还能让你想干啥就干啥,挣钱哪有那么容易的?”
“不人性你知道不?”
说着,刘庆和父亲又争执起来。但是,刘庆吐出的“人性”一词,还是让记者有些意外。
“怎么就算人性了?”记者问。
“我们也是人,又不是干活的机器,眼睛一睁开,就像卖给机器了,除了干活,其他事好像都和我没关,厕所都不敢多上,要不进度就卡在你这儿了。等下班,想出外放松一下,都没力气。挣钱干啥?挣钱就是为人服务的,让人过舒服的,结果钱挣得人手抽筋,连花的力气都没有,有啥意思?”
“那你还想躺屋里等着钱来找你?”对于儿子的观点,刘父再次忍不住抢白。
“那为啥城里有的人啥都不干,往那儿一坐,一个月还拿几千块?”刘庆声调小了很多,但还是不服气地回敬父亲。
由于不想忍受工厂严格的管理措施,半年后,在朋友们的介绍下,刘庆跳槽到苏州的一家企业。虽然这家企业管理相对较松,但工资待遇和住宿条件远不如上家。不久,刘庆又跳槽了。
两年来,因为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待遇低、加班多等各种原因,刘庆先后跳了4家企业,但比较下来,还是觉得原来嘉兴的那家企业各方面条件不错,他想吃“回头草”。
“我托人问过了,可能不太好办,人家那里原来留着他的资料呢,人走了再回去,人家一发现,看还能行不?”刘父有些发愁地说。“成天看不上这,看不上那,要出去给我挣大钱,开宝马,羞你先人,看你学下啥本事了要开宝马!”说着,刘父又将掉转话头,骂起刘庆来,甚至爆了粗口。刘庆默不作声,脸上写满了不服气。
两代农民工的差异
由于务工的问题,刘庆与家庭一直矛盾重重。刘父叹着气告诉记者,10年前自己出去打工,也是家里困难得实在没办法,出去是迫不得已。那时三十好几了,在咸阳干活还小心翼翼,工头让干啥就干啥,从来不挑拣,搭个棚,打个地铺,衣服都不脱,就凑合着睡了。冬天,棚里直灌风,什么取暖设施都没有,干完活,裹着被子就睡了。为了省钱,除了吃饭,连牙膏、肥皂都舍不得买,全部攒着带回家。
“现在家里条件好了,一年下来苹果也能卖个几万元,屋里这些事我和他妈就顾完了,不用他操心,也不指望娃挣钱养家,就是想让他学个技术,长长见识,能把自己混住。现在钱没见拿多少回来,一开口,口气大得很,要当老板,要开宝马,要开公司,一年挣多少万,现在这些娃都不知道咋想的?”
对于儿子的变化,刘父百思不得其解,同样做过农民工,两代人之间的差距怎么这么大。
做生意是梦想
与女孩多从事商业工作不同,农二代中男孩多在企业做工,一部分从事商业工作。但这些男孩都有一个潜在的梦想,就是寻找一切机会“做生意”。
刘庆告诉记者,做生意是通过自己努力来钱最快的方式,既不需要看别人脸色,也不需要工作得如此辛苦。
那究竟什么生意符合他们的理想?刘庆很快列举了许多,“房地产、品牌代理、承揽工程……”这些生意从何处起步?“现在还只是想想,我正在积累资金,找信息和机会。”刘庆说。
“起动资金从哪来呢?”“找银行贷款。”“拿什么抵押?”
刘庆想了一下说,“这个还没想过。”
刘庆告诉记者,他的一些同学、朋友打了几年工,现在有的在开美发厅,有的在卖电脑等电子产品,做得最好的一个,现在开了一个洗浴城。“人家主要机会好、命好,正好机会就到人家手里了,要不他哪有本事……”说着,刘庆脸上又露出了不服气。
脚踏实地更重要
12月23日,市中心劳动力市场副主任魏泾水正忙碌年后的劳务输出文案工作。刘庆是两年前他送出去的务工青年之一。
对于刘庆的“反悔”,魏泾水显得一点儿都不意外。
今年,仅该中心劳务输出的农民工就有2000多人,几乎全部是20岁左右的“农二代”,当然,像刘庆一样要吃“回头草”的年轻人并不鲜见。
从1985年进入劳动服务部门工作以来,魏泾水可以说经历和见证了改革后咸阳市劳动力转移的各个时期。
“最早劳务输出时,农民都不愿出来,不了解外面情况,怕南方社会不安全,怕孩子上当受骗,我们要反复做工作;现在不管父母还是孩子,都想出去。但这一代孩子明显还是不同。”
“农二代”文化水平高,社会信息丰富,接受能力强,富有激情是他们鲜明的特征。但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是伴随他们成长的一个顽疾。“有梦想没有错,年轻人就怕没梦想,但梦想不是空想,要从实际着手,要靠脚踏实地实现。”魏泾水表示。
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所表现出的浮华一面,让涉世未深的“农二代”只顾迷醉于表象的光怪陆离,总想一步登天,成为财富的征服者,却没有一双手替他们剥开繁华背后的积累和艰辛。魏泾水认为,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下,年轻的“农二代”需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引导,使他们正确对待财富和职业,再踏实些,再朴素些,对自己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对理想有一个切合实际的规划。(C)②
新闻推荐
连日来,湖北汉江多个地段连续发现有“水中大熊猫”美誉的野生中华鲟,当地渔政部门和渔民已协力将其放生。中华鲟是1.4亿年前出现于地球上的水生动物,与恐龙生长在同一时代,堪称地球上现有的最古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