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每一天都是数着过去的。越临近“过年”,上街置办年货的人就会越多,年味也就越来越浓。城里固然如此,乡下也不例外,只要你细心观察、体味,就会发现乡村的年味也许酝酿得更早,保持得更久,更具有特色。说乡村的年味是“赶”出来的,那一点也不为过。腊月二十六日上午,记者来到素有“小上海”之称的徐桥镇,感受着这富庶鱼米之乡年味的浓烈和醇香。
上午九点刚过,大街小巷已然聚集了不少人。“这会儿还不是人最多的时候呢,农村里早饭吃得晚,等他们赶到徐桥街上,恐怕要到11点多才行。”陪同采访的王启平老先生对我们说。在他的指引下,我们来到菜市场,只见摊位上瓜果蔬菜、鸡鸭鱼肉,还有各种野味、小什物件等等一应俱全。人们争相抢购,你买几只鸡和鸭,我买几斤牛蛙和羊肉,他还要买上辣椒粉、茴香粉等各种辅料……鱼摊位上,桥东村60岁的查志飞正在为买家看中的一条大青鱼过秤。“45斤多一点,就算45斤,一斤12元,共540元。”老査娴熟地数着顾客递过来的钱,脸上乐开了花,“像这般大小的鱼我已卖了三条了,要是搁在往日,没人舍得花那么多钱买这样的鱼,我上了年纪,不能出去打工,只好在家种种庄稼、养养鱼,一年下来收入也有两三万,这几天生意特好。”没等我们问上,精明的老査就说了这番话。在肉铺上,瘦肉、肥膘、排骨、蹄髈等铺满了肉案,就连为迟归的人家准备的“还年”祭品猪首也早早地挂在了钩子上。“不只是打工的回来过年要剁‘年菜\’,就是常年在家的也有好多没养猪,我每天要卖出200多斤肉,幸好供应充足。”在菜市场卖了11年肉的新丰村村民叶继华边熟练地为顾客整理猪首边高兴地说,“要不是那边的摊位因顶棚漏雨闲置了,我还要租上一个摊位,叫上老婆一起来卖,我这边也可以喘上一口气了。”当我们准备从菜市场大门出去时,看到李后平拿着刀子,正在侍弄着顾客选好的牛蛙,在他家的摊位上,有两铁笼子活鸡,还有鳖、鳝、狗肉和整只的兔子等。摊位不算大,但品种很多。据他介绍,经营摊位三年有余,在此也买了房子,这几天每天收入近5000元,春节前后喜事特别多,办酒席所需的水产品他家都可以提供,必要的话还可以送货上门。
当记者来到大街上,发现已是人群熙攘,车水马龙了。大人带着小孩,情侣们手牵着手,或闲庭信步、谈笑风生,或行色匆匆、手提肩扛;轿车、中巴、摩托、还有载满年货的拖拉机、板车、独轮车,心急的师傅嗓子喊哑了,喇叭被按得声音呜咽了,可还是只能三步一停、五步一顿,原本并不十分宽敞的街道此时由于人潮涌动,川流不息,变得特别拥挤而热闹。“这还是在大街上呢,我带你们到老街去逛逛,到时就知道什么叫人山人海了。”当我们正惊叹于这壮观的场面时,王老冷不丁地说了一句。
正如王老所言,有着百年历史的徐桥老街,古老的房子,古老的石条砌成的古老的路,满街洋溢着祥和喜庆的年味,处处荡漾着欢歌笑语的快乐。春联年画店、书籍影像店、家纺服装店,甚至理发店等等,无不挤满了人,好
不热闹。来自大石乡棠林村的小王选了两幅大对联和几幅小对联,买了“福”字、中国结和门神等,他告诉记者,过年图的就是喜庆,家里每扇门上都贴上春联和“福”字,再挂上中国结和红灯笼,气氛就出来了。店主章老太接过话茬说:“现在的人家图方便,很少有请老先生写春联的,这街上虽有不少卖春联的,但生意都特别好,我家每天能卖出200多幅呢。”在一家家纺店里,南庄村的汪贵娥正在挑选床上用品,她说儿子正月初六要结婚,什么东西年底都得办齐。是啊,由于年轻人基本上都在外打工,很多人家都选择腊月、正月来办喜事,既不耽误务工,亲朋好友也都回来了,喜事办得才有人气和喜气。在一家服装店里,双胞胎兄弟李怡然、李怡乐正在缠着妈妈买这件买那套的,弄得母亲不知如何是好。“我昨天才从深圳回来,孩子常年在家也没穿过像样的衣服,今天就带他俩到老街来买过年的新衣服,待会儿还要给他们买烟花爆竹和篮球,这几年都是过年才回来,他俩提什么要求我都会尽量满足。”李妈妈说。不知不觉,我们转到了中心书店,想不到书店里的人也不少。江塘乡毕岭村的王连伟正在哥哥王强的陪同下选购理综方面的复习资料,二人是走亲戚顺便来书店的,王强已是贵州医专的一名学生了,而王连伟是太湖二中高三学生。“马上就要高考了,这个寒假我计划好好复习一下,补缺补差,哥哥建议我多训练,所以我想买本资料回去做做。”王连伟告诉记者。当过百货食品部门经理和三年教员的书店老板孙向东侃侃而谈:“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人的素质必须随时更新,从书籍中获取知识是一种很便捷的途径。”刚出店门,就看到两个穿红衣服的女孩正在买糖葫芦,转了一上午,看着一串串像红灯笼似的糖葫芦,忍不住嘴馋,也买了一根来吃。随意和卖主交谈起来,才知道他是山东临沂人,名叫吕恩庆,每年七、八月份过来,一直卖到正月才回去,不回家过年不是因为过年的意识淡薄,而是年关生意特好,每天能卖200余枝,赚钱来得快,在太湖的半年时间里能赚近万元,他说来太湖卖糖葫芦的老乡有近10人,并且建立了自己的生产作坊,山楂都是从家乡运来的,他还说我们这边的社会治安好,人也好,很淳朴,并建议我们应将闲置的土地种上果树,发展水果深加工业,就像他们老家一样……
在王老的带领下,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老街那股人潮中,通过一条较为僻静的小道脱身而出,再次来到大街上。回望菜市场一带,密密麻麻的人群,已分不清男女老少了。司机周哥砸了砸舌头说:“过不去了,过不去了,干脆绕道湖滨路吧。”于是,我们告别王老,告别桥乡,告别小时候也曾让我着迷、给我留下美好回忆的老街。
(本报记者陈开明)
新闻推荐
过去一年来,县发改委紧紧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五大战略”和“三区”带动战略,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2月16日,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