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禁渔期,渔民加紧时间修理渔船。记者孟亚西摄
在梧州市大力扶持下,越来越多的渔民通过网箱养鱼走上了致富之路。记者陈健新摄
■延伸阅读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活跃在梧州江面的渔民大多是50多岁,年轻的渔民很少。渔民告别水上捕捞,往岸上转型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因为捕鱼辛苦,收入也低,渔民麦永兴的两个儿子都不愿意“继承父业”,都选择到岸上工作。老麦的弟弟原先也是专业捕鱼者,后来按政府的规划,迁到岸上后,“就再也没‘下水\’了,现在,他在岸上帮人打散工,日子也还过得去。”
“也许再过二三十年,西江上再也不会见到渔民了!”老麦笑道。
其实,捕了一辈子鱼的老渔民都希望自己的儿女有更好的出路,于是,越来越多的“渔二代”不再单纯从事打鱼的工作,而是开始另谋出路,告别水上,到岸上自谋生路。
在桂江江畔,记者恰好遇见外出打工的“渔二代”麦睿鸿。虽然他祖上三辈都以打鱼为生,可是到了他这一代,他却不愿意走父亲捕鱼为生的老路,“年轻人就应该多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虽然麦睿鸿读的书不多,但他曾到云南、广东等地打工,做过导游,也进过工厂。“一个月能挣到一两千元,比打渔稳定多了。”
“现在我不会打鱼,更不用说织网之类的。但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挣一套房子,接父母上岸安享晚年。”麦睿鸿已经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现在正自学技术,钻研医疗器械的工艺创新技术,还得到广东商家的认可,不久之后,他就要到广东开创自己的新天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如今新一代的年轻渔民把眼光看得更远,大多数青年已到岸上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只有少数青年仍在“靠水吃水”。即便如此,他们中的许多人的谋生方式,也不仅仅限于传统的打鱼模式,而是向网箱养鱼或者池塘养鱼方向发展。藤县藤洲镇河口村养殖户吴定锋就是其中的一个。吴定锋在去年建造网箱1200平方米,年产鱼量达80万吨,产值65万元,纯收10万元。
在藤县藤洲镇河口村,像吴定锋这样的养殖户共有40户,该村也被誉为“梧州网箱第一村”。目前,该村已成立了得利、有利和创达等三个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明年将申报无公害水产品认证,提升其水产品品位。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黄东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发出紧急通知,广东和浙江4家企业生产的8种产品中检出塑化剂类物质,禁止采购使用。记者昨日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悉,在对梧州市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