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拉拉队 □晚报记者 殷晓霞 摄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兰州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杨增宽(右二)和西南交大“兰州晚报队”合影留念□特约记者 郝俊奎 摄
带着干粮看比赛 □晚报记者 陶承志 摄
“兰州晚报队”终点欢呼□晚报记者 甘霖 摄
七旬老人关注“黄漂赛”□晚报记者 陶承志 摄
一座生机勃勃的城市,是一座有人文精神的城市,举办大型赛事是兰州精神的理想载体。作为省内唯一冠名“黄漂赛”参赛队的媒体,兰州晚报一直认为,对于这座城市的发展,我们不仅仅是报道者,还是参与者。冠名参赛队,正是我们这一理念的实践和体现。
西南交大“兰州晚报队” 只要有机会 我们还要来
“如果明年还举办,我们一定还来,还要代表‘兰州晚报\’参加比赛,并力争取得好成绩。”昨天的比赛结束后,西南交大“兰州晚报队”队员郭锐告诉记者:“虽然我们只得了第九名,但是我们尽力了。”
西南交大“兰州晚报队”的4名队员——郭锐、宋楠楠、刘骑静、黄贤成都是第一次来兰州,对于兰州这个“原以为是个荒凉、落后之地”大家都非常好奇。因此,几位队员一到兰州,马上就直奔黄河母亲、水车博览园,只为第一时间看到这些“传说”中的景观。在观看了黄河母亲、触摸了大水车、品尝了兰州拉面、酿皮子等小吃后,郭锐和队友们对兰州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兰州太美了,山美、水美、人美、好吃的美,只要有机会,我们还要再来!”
在前一天的预演中,郭锐等4人相互配合得很不错, 在总结试漂的经验基础上,大家都抱着争取好成绩的目标投入到了正式比赛中。昨日,当他们完成比赛上岸后,在和记者的交流中大家的感觉也都还可以,也都感觉自己的成绩应该不错。无奈强手如林,最终成绩公布后,他们位居第九。按照大赛奖励政策,他们将获得本次比赛用橡皮艇作为永久纪念。
虽然赛前郭锐对记者说他们的目标是争取好成绩,但在比赛后面对第九名,他还是有些“不甘心”:“其实我们的成绩可以再好点儿的,今天黄河的水位和流速感觉比试漂时要大、要快。尽管我们配合得很默契,但面对宽阔的河面,依然感觉有些力不从心。”晚报记者 马文艳
天热市民心更热
在漂流赛中,记者看到最“壮观”的一幕:七里河黄河大桥桥面两侧,作为最佳的观看黄河漂流的赛点之一,200多米的七里河黄河大桥上站满了观看漂流赛的人。
有的与亲戚朋友一起打着伞,有的拿着摄影器材看好有利位置等候着,有的市民脖子上还挂着望远镜,以便能够近距离目睹黄河里漂流健儿的风采。桥上有很多观看比赛的人们,每每有比赛的队伍漂过,观看者就热情地高喊:加油!加油!桥下比赛的一些队员们也不知是听到高喊声,还是被在烈日下观看比赛的人们的热情感动了,也腾出手来挥手回应。晚报记者 张燕
女子太平鼓队击鼓助威
每听到铿锵有力、威武雄壮的鼓声,就知道又有几支队伍“漂”过来了,人们立刻一阵欢呼。在七里河黄河大桥下黄河边的空地上,西固区四季青街道四季青社区的女子太平鼓队来到这里,专为参赛的漂流队助威加油。
记者了解到,这支由35人清一色“女将”组成的太平鼓队,早上8点钟就早早等候在黄河岸边,在她们助威的鼓声中一支又一支队伍顺利地从桥下漂过。她们中还有五十多岁的老人,几个小时里始终以饱满的情绪为黄河漂流的勇士们击鼓助威。晚报记者 张燕
兰州精神融进市民心间
激情,慢,两个看似矛盾的字眼,却在兰州巧妙地碰撞到一起,水中的选手顺着黄河激情漂流,岸上的市民全家出动在观赛中享受假日休闲。“嗨,交大的赛绩如何?”在中山桥上看到兰州交通大学引导牌后跟着的队员,一位先生隔着人墙热情地询问起比赛成绩。彼此陌生,短暂寒暄,欢乐告别,这样如亲人朋友间的鼓励和交谈,在一次次赛事中,兰州精神已经慢慢融进每个市民的心间,也默默化入每个外地游客的心间。
上午10时40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九粮春”代表队顺利登岸,站在“黄河第一桥”的纪念碑前接受记者采访,对比赛过程没有过多的提及,但是说到第一次随赛来兰的感受,4个队友都十分激动。城市的秀美、市民的热情给了他们许多意外的惊喜:“以前对兰州的想象就是黄土高原,对兰州的印象只是牛肉拉面,这次来了才发现,兰州的绿色和美丽是我们完全没想到的,正宗的兰州牛肉面吃了还想吃。今天早上虽然人在黄河中漂流,但是一路下来,总能看到岸边热情的观众。”采访之中,围观的市民也颇具东道主精神,像在家招呼远道而来的客人一样,主动询问这些南方汉子,“你们觉得兰州凉快吗?”晚报记者 赵文瑞
“晚报拉拉队”惹人眼
“加油!加油!”在黄河漂流赛的起点、中途和终点,选手都得到了一件印有“兰州晚报”字样的白色T恤。
为给参加这次漂流赛以及“兰州晚报”冠名队——西南交通大学的众选手加油助威,以壮声势,本报组建了100人的拉拉队,分布在湿地公园、马滩附近和近水广场3处。
在接近漂流赛终点的近水广场,“晚报拉拉队”拉起了“兰州晚报搏浪前行”的横幅,举着“兰州晚报加油”的牌子在黄河南岸守候。湿地公园的“晚报拉拉队”呐喊助威之余,还帮着做大赛宣传。在马滩附近,市民们听说参加漂流赛的有很多外省选手,“晚报拉拉队”是在沿途给选手们助威的,主动过去帮着绑宣传横幅。每遇选手竞流而下,不论认识不认识,“晚报拉拉队”都会站起来高声助威。虽然有些地方没遮没挡,太阳烤得大家直流汗,“晚报拉拉队”的队员们还是坚持到最后一支队伍漂完。晚报记者 何燕
新闻推荐
“街净哥”与妻子一起捡垃圾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在河南商丘顺天小区附近的马路上,5个月来,清晨总有一个50多岁的男子携妻子以捡垃圾的方式搞晨练。该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