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乐
编者按:壮族善歌,凡有壮族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山歌,田间地头、晚间劳作之余以及红白喜事上,总能听到悠扬的山歌,各种大小节日,更是少不了山歌助兴,因此壮乡自古以来素有“歌海”盛誉。广西山歌与活跃在村村寨寨的“歌王”密不可分,正因为他们的热爱与执著,广西山歌至今依然萦山绕水,世代传唱不衰,
本期“花山”关注的一位“广西歌王”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三姐歌谣传承人之一的谢庆良。他善于从民间汲取营养,从人民火热的生活中寻找灵感,在内心的感悟里营造激情,创作出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山歌。他曾5次进京亮嗓,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的农民火炬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山歌王谢庆良的山歌世界,领略壮乡山歌的独特魅力和民间艺术家的动人风采。
“自己领悟,自己琢磨”,自学成“王”
谢庆良是广西宜州庆远镇东屏村大穴屯人。他喜欢山歌并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从小就受山歌熏陶,在山歌里长大的。谢庆良从八九岁就开始听着老人家唱山歌,越听越觉得好玩。每年的中秋节,是水稻花开的季节,也是唱山歌最热闹的时候,无论在河边,还是村里,总能听到山歌声。平时哪里有喜酒或哪位老人家过生日,谢庆良都去玩、去听歌,听山歌多了,不断理解它,就慢慢地迷上它。到了十七八岁,谢庆良已能够单独对歌了,村里的婚嫁迎娶他都厚着脸皮去唱,不知不觉,他唱山歌的功底越来越扎实,山歌越编越好。
那个年代,没有专门教唱山歌的老师。谢庆良见村里哪个唱山歌唱得好就跟他学唱。有时不懂了,就去问人家,可人家也不晓得该怎样讲明白,索性就说凭着感觉唱吧:“你爱好了,就要自己领悟,自己琢磨。久了,就自然会了。”后来谢庆良就自己琢磨,唱自己想唱的歌,不想竟然摸出了山歌的新门道来。
谢庆良去听人家对歌,并非是纯粹地“听”,而是设身处地地考虑这首山歌要怎样答,如何编,都在心中打个腹稿。后来碰上老人家对歌“缺脚”(缺少搭档)时,谢庆良就去跟他们搭腔唱。面对对方发来的歌,谢庆良虽只是搭腔,但是也在琢磨,搭档这样答是否合理,如果是我,我又如何答?就这样不断地“模拟”、不断地积累。还有一点就是在赛歌场上碰到“钉子”后,回来就慢慢回想,慢慢琢磨如何答得更好,以免往后犯下同样的错误,就这样谢庆良的山歌越唱越好。
“歌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歌”
在谢庆良的山歌里,很多非常巧妙而贴切的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这与他平时细心观察日常生活有关。在他看来,不观察生活,哪能编出好歌来呢?歌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歌。离开了生活,歌就死了。曾有人说过,山歌就是民间的《诗经》,通俗易懂,又有艺术。谢庆良很赞同这个观点。唱山歌的人,常用民间生活语言来编唱,一般不太文学化。电影《刘三姐》中农民取笑秀才唱歌,不是说他们看不起读书人,而是觉得读书人用高雅的诗书来唱山歌,很滑稽可笑。山歌为什么受老百姓欢迎?是因为它通俗易懂,是生活化的,比如:
哥是跳蚤三只脚,
吃得少来搞得多。
要是钻进妹被子,
要妹一夜睡不着。
这样生活化的语言,不管什么人都听得懂。谢庆良平常很注意巧用老人家常用来形容生活的言语,很多都是他平时细心记下来的,到唱歌时就把它唱成山歌。谢庆良认为,如今老百姓来赶山歌会,多数是为了娱乐,不想再听诉苦、流泪的山歌了,为使山歌与时俱进,就要想办法编些有幽默感的山歌,给老百姓带来乐趣。
谢庆良在歌场上相当“猛”,敏感性强。有一次在南丹举行的歌会,谢庆良一开场就唱:
上街采得好花朵,
今天过节好欢乐。
得连两个南丹妹,
睡觉不要安眠药。
谢庆良一般不唱得罪人的歌,而南丹妹仔为了逗谢庆良让观众笑,搞一首:
宜州有个老谢哥,
走起路来扭秧歌。
来到南丹转一转,
民族文化几活跃。
谢庆良以前开拖拉机,腿受点伤,有时风湿病复发,走路时腿有点疼。他当时愣了一下,怎能这样讥笑人呢?他也觉得南丹妹仔年轻漂亮,但美中不足,其中一位的嘴唇有点上翘,就编了一首来答她:
妹你莫要更得意,
你也不是好花枝。
拿把镜子照脸看,
嘴皮翘比推土机。
当时场下观众都笑得前俯后仰了。不过这种损人的山歌,唱过一遍就可以了,谢庆良不主张在山歌对唱中,拿对方来取笑逗乐,那样就失去了山歌的意义了。山歌,应该是拿来联络感情的,是心灵的交流,虽然有时为了娱乐,偶尔搞一点玩笑来活跃气氛,也要适可而止。
谢庆良现在依然住在乡下,守着几块田地,没有什么钱。但因为有山歌的陪伴,一切都显得那么富足。他一个靠种田为生的农民,把山歌放在了生命中的重要位置。他唱山歌,从不计较是否获奖,也不管这场歌赛是准备要给谁封王,只是想把山歌最精彩的部分尽情演绎出来,让群众懂得山歌是好玩的,能给群众带来娱乐的,这就足够了。
“网上对歌是山歌传承的好办法”
谢庆良对山歌进行了改进,使它能够与时俱进,为老百姓所喜爱。一是自创符合时代、比较欢快的四种曲调:东屏调、同表调、里赖啰(壮语谐音,好多多之意)、歌王腔,得到很多歌手的欢迎,现在到处传唱;二是创新很多山歌歌词。比如“哥是跳蚤三只脚”,还有1997年在来宾对歌时创造的一些经典歌词。谢庆良还依稀记得当时一上场对方就来了个下马威:
河池老弟好滑头,
想夺王帽回宜州。
你是豆腐做门槛,
轻轻一踩就流油。
谢庆良灵光一闪,迅速对上:
歌王莫讲我滑头,
你今年老该退休。
机器老了没好用,
未曾启动先漏油。
谢庆良唱的山歌太多了,如东巴凤大会战歌会,唱“同去修路搞支援,哥今和妹几心甜。哥舞锤子打炮眼,妹就帮哥扶钢钎”;宣传环保歌会,唱“哥你半夜乱打炮,影响邻居睡不着”;时政歌那就更多了,如宣传“科学发展观”,就编了“科学发展是真经,又强国来又富民。十三亿人同实践,九州和谐享太平”等等。
谢庆良喜欢不断创新山歌,他编的山歌一般唱过三四次就不再唱了。现在每场歌会或农闲时他都会编些情歌,存在箱子里都有一大堆了,这些山歌既好玩又幽默,他说等他以后走不动了,就慢慢整理成集。
现在让谢庆良苦恼不已的是,年轻人都不太喜欢山歌,很难找到合适的继承人。谢庆良的两个儿子也有唱山歌的细胞,编歌也好,可是他们不喜欢这含蓄的山歌,不去学,而喜欢唱直截了当的流行歌。有的年轻人愿意学山歌,但是没有悟性,等到有点悟性,又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来学了。“教山歌,怎样学、怎样编、怎样比喻、怎样唱,我也是懂点,但是没有条件去教,只能在赛歌场上给他们指点一下。我们壮乡的山歌文化是一块宝藏,如果不珍惜,很是可惜。”谢庆良不无遗憾。
这几年,谢庆良接触到一些网友,觉得这些人是传承山歌的理想继承人。这些网友中,有记者、老师甚至是某些部门的领导,他们有文化,也有相对宽裕的时间,不像农民总有做不完的农活。众多爱好山歌的网友都在网上传唱山歌,网上对歌是山歌传承的好办法。
不过只在网上传歌,没有接触基层,不熟悉农村的风俗习惯,有的太注重文学化,这种山歌也不好玩,如果有一些老歌手来参与就更有味道。比如做扣肉,缺少醋、葱花、老蒜、酱油等某一种配料,就缺少一种味道,只有样样都配齐才好吃。只在网上对歌是不行的,还要融入到社会中,组织网友山歌会,争取把有真才实学的人吸引过来,才能把山歌文化发扬光大。
谢歌王兴起,把关于山歌网友及山歌网友组织的设想用山歌形式演唱出来:
歌海掀起新波浪,
三姐文化要弘扬。
巧用网络洒露水,
山歌花朵更芬芳。
百花争艳春到秋,
多姿多彩竞风流。
办个网友歌群体,
山歌唱遍整亚洲。
接一首:
山歌文化要复兴,
网友来当传承人。
成立网友山歌会,
三姐小牛更年轻。
再来一首:
网友对歌最可爱,
有文采来有人才。
有了网友演三姐,
歌坛不再刘三奶。
新闻推荐
本报北京电(记者/罗侠)12月12日,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自治区主席马飚在北京会见了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郭声琨代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全区510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