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进吴山,重重叠叠的丘陵映入眼帘,满目葱郁。就在这万亩分水岭的岭脊上,记者看到的是一道道别样风景:齐腰深的玉米地里“藏”着数不胜数的南瓜、冬瓜,藤绿瓜黄,惹人喜爱。就连几近枯死的荒草丛中,也会“冒”出数十公斤的大瓜儿。更令人称奇的是,公路两边的农家院落里,南瓜、冬瓜堆放有致,“瓜山”、“瓜墙”随处可见。
都说,南瓜成型在夏日,可在这秋天里,哪来这么多的瓜儿?记者有些不解。
“俺这江淮分水岭上,以往缺水,可今年秋天,雨水多。这一下雨,那瓜藤又重新开花结果,我们叫它‘枯树发芽\’。”正在田里摘瓜的61岁老农周锦友接上了话茬。
“嘟嘟嘟……”未等记者“追根寻底”,数十辆运瓜手扶拖拉机的“嘟嘟”声便打乱了记者的采访。
“这瓜是往哪里送的?”记者问。
“送往合肥的周谷堆市场呗!”正在运瓜的车左村农民吴广耀对记者说。
吴广耀告诉记者,他承包了30亩耕地,过去一直靠种水稻为生,由于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区,很难解决庄稼缺水问题,他家种的水稻经常歉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就在几年前,他改变了策略,将岭上的13亩地全部种上了用水较少的南瓜、冬瓜。“这一换茬,俺每年收入都在三四万元。”吴广耀称。
“你这车瓜能卖多少钱?”记者问道。
“前一阵子,新鲜的南瓜送到合肥市场,每斤价格在8毛钱到1块钱之间,现在是‘拉秧瓜\’,不值钱了,每斤价格只有三四毛钱。不过,今年俺种瓜已经赚到了3万元,现在的这些瓜属于‘意外收获\’,无所谓价格高低了。”吴广耀笑着说。
“从去年起,我们种上了新品种南瓜——‘密本\’、‘密橙\’,这瓜不仅口感好,产量还高,原先亩产只有1000多公斤,现在产量翻了一番,产量增加也让我们多挣了不少钱呢!”和吴广耀一同运瓜的吴传章补充说。
“是的,农业要发展,要讲究因地制宜,数量、质量都提高,才能打开市场。”陪同采访的吴山镇南瓜冬瓜协会党支部书记李兴俊打开了话匣子。
李兴俊告诉记者,吴山镇桥冲、车左两村地处江淮分水岭的脊背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土质沙质化、盐碱化程度严重,不利于耗水型作物的生长。加之,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建成后,两村已被列为秸秆重点禁烧区,必须寻求新的突破。针对合肥市场需求,当地农民开辟了万亩南瓜、冬瓜基地,以往小麦、油菜套种水稻的耕作模式,现在变成了马铃薯套种南瓜、冬瓜。目前,南瓜、冬瓜销售形势看好,长丰东宝公司、上海浦东农产品批发市场、芜湖农产品外贸公司、合肥周谷堆批发市场等,都与当地农民签订了长期收购合同,每年为种植户销售南瓜、冬瓜1500多吨,农户亩均增值3500多元。
·孔宪昌柳书节·
(原载9月16日《合肥日报》)
新闻推荐
近日,记者在杜集乡欣喜地看到由香港一家企业投资建设的“玫瑰小镇”主题项目有了实质性进展:多品种的玫瑰花已栽入土地,100多亩玫瑰育苗基地栽插育苗已经完成,极大地装饰了杜集生态旅游景区,可望于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