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0月16日,记者从中科院寒旱所了解到,该所开展青藏铁路格尔木至安多段沿线高寒植被、土壤特性研究,该项研究对青藏铁路沿线的植被恢复与植物防沙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青藏铁路所跨越的青藏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也是目前世界上受人类扰动影响最少的地区之一。青藏高原高寒、干旱、少氧的严酷自然条件导致了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十分独特、脆弱、对人类扰动极其敏感的自然属性。青藏铁路的建设不可避免的对沿线高寒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自然和人为干扰因素的双重作用下,青藏铁路格尔木至安多段沿线沙漠化现象日趋严重,并对青藏铁路的正常运营造成了威胁。铁路建设引起的植被退化是否会导致沿线区域沙漠化的发展,如何采取适宜而有效的植被恢复措施抑制沿线沙漠化的日益发展,处理好铁路建设与高原环境保护的关系,这是全世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中科院寒旱所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敦煌戈壁荒漠生态与环境研究站科研人员参与开展青藏铁路格尔木至安多段沿线高寒植被、土壤特性与人工植被恢复研究。沿线高寒植被的主要分布种有91个。经过科研人员反复论证和实验,他们认为沿线植被恢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选择紫花针茅、垂穗披碱草、燕麦、棘豆、黄芪、蒿草、梭罗草等当地草种,采取原生植物种子异地繁殖,再经沿线播种或栽培抚育,从而达到植被恢复的目的。该项研究对青藏铁路沿线的植被恢复与植物防沙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新闻推荐
【本报讯】 由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与上海广播电视台强强联手共同打造的甘肃东方电视购物有限公司,于10月17日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四川省目前首家规模最大,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