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金融最活跃的温州,发生类似案件令人扼腕,但却也可以理解。麻烦的是,随着案发后多名债主到顺吉集团追讨欠款,一批放高利贷的公务员随之浮出水面。
官员之所以积极挺进高利贷领域,首先是受到巨大利益诱惑。据悉,温州民间借贷资金利率在24%到140%之间,最高的年息达到140%以上。如此超高利率显然远远超出政策规定的4倍于同期银行利率的上线,甚至构成金融犯罪。
这暴露出两个制度缺失:一是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不健全;二是民间金融发达的浙江省,目前也仅有江山市出台了《关于禁止党员、国家工作人员参与非法民间融资的意见》,但由于缺乏配套法规,真正实施起来谈何容易。于是,官员利用高利贷实现变相权力寻租竟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更深刻的背景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民间资本缺乏合法出路的双重困境产生的叠加效应。
尽管中央不断出台利好政策,各大商业银行甚至推出了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部门,开辟绿色通道,但出于控制风险考量,加上效率低下,手续复杂,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始终未获根本缓解,尤其是今年以来,中央政府收紧银行信贷——5月就少贷出1000亿资金,无疑受冲击最大的仍是缺乏政策、资源优势的中小企业。
在最近一个时期,由于缺乏正当合法的融资渠道等原因,温州企业居然出现了“三天一跑路、五天一命案”的现象,令人无比痛心。
在浙江,保守估计,沉淀的民间资本至少在1万亿以上,其中不少在房地产繁荣时期充当了炒房主力军,后又因炒作大蒜、绿豆等农产品备受诟病,但更多的扮演了洗劫实体经济的高利贷。
这一方面暴露出监管能力和手段的滞后,另一方面也说明民间金融缺乏法治的规范和护佑。一部《民间信贷法》热议了16年,由于种种原因始终难产,背后是混乱无序的高利贷如脱缰野马一路狂奔。
民间资本之所以心甘情愿地与公务员合作,并被中小企业广泛接受,是在提醒所有人:民间金融该驶入法治化轨道了——与其被权力暗中寻租,不如体面地成为企业的效益和国家的税收。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近日,大砂坪社区副主任刘丽洁、赵晓华、综治专干马成荣以及助老员汪桂云等经过多次与居民张素云和其女儿欧继美协商、沟通,终于使一场母女间的家庭纠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