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其实,早在去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办47条)中,就明确提出了甘肃要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笔者认为,甘肃要建设文化大省,既要看到自身的优势,也要认清存在的弱势和困难,只有找准了定位,理清了思路,建设文化大省就有了“方向标”。
就优势而言,国办47条明确指出:甘肃“历史文化厚重,发展潜力巨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陇原大地先后孕育了伏羲文化、佛教文化、大地湾文化、敦煌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等处于中华文化源头的传统文化。同时,甘肃自古以来又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舞台,更赋予了其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异彩。在近代又孕育了中国革命历史的红色文化。在文化产业上,有《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享誉国内外的文化品牌,有《读者》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留给甘肃灿若星辰、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因而有一种公认的说法:“一千年文化看北京,三千年文化看陕西,八千年文化看甘肃。”这无疑说明甘肃具有建设文化大省的先决优势和基础,这是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
诚然,在看到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甘肃地处内陆,与东南部发达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差距不断拉大,贫困问题突出,开放程度较低等,这是制约文化大省建设的主要因素。同时,甘肃虽属文化资源大省,但没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品牌”。遗产文化资源家底不清,基础保护设施薄弱,公益功能发挥不足等问题,很多文化资源 “深藏闺中人未识”。
但是,经济发展的滞后,并不代表事事落后。如前所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文化资源是甘肃最大的优势,有了这一优势,建设文化大省就有了良好的基础。但如何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两翼”齐飞,实现文化大省建设与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齐头”并进,这是当前急需破解的难题。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全省上下在破解难题上达成共识、做好谋划,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深入挖掘甘肃特色文化元素,大力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新闻推荐
【本报讯】 12月21日,记者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日前国家将投资1.6亿元支持四川省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据悉,此笔款项将主要用于四川省规划所列的77个县级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