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莹莹
2011年1月26日,城区首期新建的7座钢结构人行天桥全部落成并通行,中心城区通行能力大大提高。
2011年11月23日,武引二期灌区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惠及4市6县170多个乡镇近500万人口。
2011年12月12日,成渝高速公路环线的北半边全线贯通,绵遂高速将正式履行连接成都、绵阳、遂宁、重庆交通大动脉的使命。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绵阳昂首迈步发展振兴的关键之年。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交通、市政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强筋健骨,筑牢追赶跨越之基。如今,区域性立体交通网络逐渐成形,宜居宜业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全域灌溉综合能力日趋凸现。
外融内聚,公路、铁路、航空建
设“三位一体”,贯通南北、连接东
西、辐射全国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
纽逐渐成形
2011年12月14日,绵阳至遂宁高速公路绵阳段建成通车,绵阳至遂宁的车程由原来的2.5小时缩短为80分钟,至重庆的车程减少到近3小时,成都、绵阳、遂宁、重庆通过这条新干线构成成渝经济圈北环,与正在打造的成德绵经济带互为贯通。一条西北出川入海的快速通道跃然川渝版图。“要致富,先修路”这条曾被无数人引用的口号,阐述了交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结合《绵阳市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按照“打开通道、构建枢纽、完善路网、提升功能、支撑发展”的思路,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构建枢纽为核心,以建设通道为重点,以完善网络为支撑,加速建设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贯通南北、连接东西、辐射全国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绵遂高速实现全线通车。成绵南高速累计完成涵洞、通道229道,桩基3285根。成绵高速复线累计完成路基土石方469万方,浇筑桩基791根,完成涵洞179道,占总投资的75.43%。绕城高速已完成路基工程的18.25%,桥涵工程的13.27%,累计完成投资约6.76亿元,为年度计划的83.33%。绵九高速公路目前已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绵南、绵达、平广三条高速公路顺利进入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绵南、绵达高速已开展工可编制工作。
——成绵乐客运专线路基工程进展顺利;成西铁路客运专线已全面开工建设,专线建成后绵阳到西安的运行时间将由目前的13个小时缩短至2个半小时;途经安县的成兰铁路已开工,项目建成后绵阳到九寨沟只需一个半小时。
陆地上一条条“主动脉”不断延伸,绵阳机场也广开“天路”,广聚资源,大力拓展航班航线。
——截至2011年12月15日,绵阳机场旅客吞吐量已突破60万人次,现运营航线9条,达到12个通航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昆明、西安、贵阳、兰州、三亚、西宁、郑州、济南。新成立了德阳、射洪两个营业部,机场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构建川西北航空次枢纽打下了坚实基础。
高起点、高水平的交通网络建设,升华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生动实践。
内外兼修,道路、桥梁、管网
建设“点面结合”,宜居宜游、魅力
彰显、功能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
持续发展
2011年1月26日,家住花园小区的吴女士很高兴,家门口建起了一座钢结构人行天桥。“有了过街天桥,周边交通秩序都好了。”
交通基础设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市政基础设施是衡量发展环境的重要标准。
2011年,围绕打造“六个绵阳”,建设“显山露水、绿色低碳的现代山水生态科技城”,绵阳市按照城市规划到哪儿,基础设施就配套到哪儿的思路,加大市政道路、桥梁、绿化、环卫、管网等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这一年,二环路完成投资18.76亿元,完成总投资额的67%。剑门路东段、剑南路东段、长虹大道南段、滨河北路等11条道路相继提升改造。7座钢结构人行天桥全部建成。“畅通绵阳”的建设进一步夯实了百万人口大城市设施基础。
这一年,东津大道的银杏主题、涪城路栽花隔离栏主题、临园路长虹干道见缝插绿成为新的城市景观。总面积18万平方米的松垭苗圃、石垭苗圃建设有序推进,将有效保证城市绿化需求。一年来,城市绿化项目直接新增城市公共绿地面积9万余平方米。“森林绵阳”进一步美化了城市环境。
这一年,沈家坝穿越涪江永久性过江管道、韩家脊泵站等“里子工程”先后完成,增强了城市雨污水排放能力。为40台机械化作业车辆安装了GPS定位系统,城区近600万平方米的环卫清扫保洁工作已推行市场化运作。“清洁绵阳”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城市自我净化功能。
这一年,城区改造人行道砖21万余平方米,新铺设盲道13千米。完成了御营新村综合治理、兴盛街道路改造、东津干道沿线、长虹大道中段建筑风貌打造,规范门头店招14000余平方米,拆除违章搭建1000余平方米,拆除楼顶楼面广告40000平方米,改造提升临街店铺招牌10000余户。“宜居绵阳”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品质和城市管理水平。
这一年,从老城区到新城区,从地上到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浪潮滚滚而来,为发展跨越蓄积强大后劲。
全域灌溉,除险、丰收、生态工
程“分步实施”,农业增产、农民丰
收、协调发展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建设高效推进
2011年11月23日,惠及4市6县170多个乡镇近500万人口的武引二期灌区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投资47亿元的武引二期工程接上一期干渠,从潼江西面的山上“飞”下来,潜入潼江河,再翻上东边连枝村的小山冈,灌溉面将超过106万亩,覆盖川东北一半的旱区。
梓潼文昌镇连枝村高喜荣大爷一大早就来到工程现场,“我们盼这个工程盼了很久,以后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
2011年2月,省委书记刘奇葆在绵调研时,要求绵阳要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灌溉”。5月,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实现“全域灌溉”作为水务工作的首要任务,以科学规划引导资源要素向农田水利建设集中集聚,促进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平丘山区水利协调发展。
市水务局等部门迅速行动,全面摸清基础情况。邀请省内知名水利专家,深入各县市区实地调研、现场踏勘,科学编制了《绵阳市全域灌溉规划(2011-2015年)》,绘制了绵阳市水利工程形势图及全域灌溉图,力争用5—10年时间实现全市农耕区“全域灌溉”和水利现代化目标。
摸清“家底”,确定目标,以项目带动的农田水利建设,重点水源和渠系配套工程全面展开。
武引二期灌区工程、北川开茂水库等大批骨干工程加快建设。灌区续建配套、小型水利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随之而来。全市全年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4.99亿元,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6500万立方米,新建和整治渠道2065千米,完成病险水库整治55座,解决了30.5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
同时,绵阳市还整合项目资金,搞好试点示范。江油九岭以八一、秦家碾水库为水源,建成4.5万亩折耳根集中种植示范片;游仙街子、新桥以武引供水为支撑,建成2万亩蔬菜集中示范片;三台金石镇集中打造2万亩优质高产粮油示范基地;涪城区杨家镇结合乡村旅游产业和新农村建设,投入1569万元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万亩优质葡萄基地。通过试点示范,农业基础设施上档升级,农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闻推荐
喜鹊报春,金龙迎春。除夕之夜,绵阳文化广场和人民公园成为了灯的海洋、欢乐的海洋。吃了团年饭的绵阳市民,一些人选择来此赏灯辞旧岁,感受这里温馨而浓郁的年味。更多的市民,则是在吃完团年饭后,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