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不能只剩下“吃”
元宵节一过,不少市民为家里的元宵和汤圆发愁:单位发、朋友送,冰箱都塞不下了。网友表示,元宵已成了与月饼比肩的“鸡肋”食品。(2月6日《北京晨报》)
当很多人在为元宵和汤圆吃不完而发愁的时候,可能根本不知道元宵节的来历、掌故以及过节的一些传统,当然更不会亲手去用萝卜雕刻一个花灯。当现代人过元宵节的所有落脚点都在一包汤圆和元宵上,也就意味着它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文化传统已经慢慢流失,已经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元宵节如此,端午节、中秋节甚至是春节,也是如此。
公款消费不能止于“禁喝茅台”
价格一路飙升的茅台酒已经超出寻常百姓的承受范围,客观上沦为变相的奢侈品。在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上海市多位人大代表建议公款消费不准喝茅台酒。
公款消费不仅要“禁喝茅台”,还应该禁止消费一切奢侈品。即便公款不再消费奢侈品,也只是一个非常有限的进步。在奢侈品之外,还有很多监管空白,还存在很多消费“黑洞”,都需要一一加以规范,将其制度化、透明化。要让每一笔公款消费都有账可查,有迹可循,有责必究。
为何频现干部“年龄门”?
在石家庄市原团委副书记王亚丽年龄造假之后,近段时间,一些地方又出现了多起领导干部公示出的简历年龄跟实际年龄不符的所谓“年龄门”事件。这些深陷“门”内的领导干部一个共同特点是——自己忽然之间都变年轻了。
如果真的是“录入错误”之类的技术差错,倒还不复杂,承认过失,改过来就是。怕就怕有意为之,故意把年龄改小,目的无非是想让自己再年轻一点,或是卡上哪个年龄档,或是图个多拿几年俸禄,抑或是其他。但不论什么动机,都反映出少数领导干部失德失信的本质。按说,领导干部应是诚信典范、道德楷模。如果连自己的年龄都不讲诚信,还能指望他在别的方面保持纯洁?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根据新华社8日受权播发的《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深入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