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涤明
近日,记者深入三亚调查,一条宰客链条浮出水面,三亚之“乱”背后是扭曲的商业环境。另外三亚除了是“宰客岛”之外还是“权贵天堂”。仅是一个春节期间,机场通道记载的部级干部就有400余人,显然是“不完全统计”,而且还不包括“副部级干部”。(2月5日《广州日报》)
面对“三亚高额消费中公款占多数”这个“新发现”,再对照那些被不断重申强调而又满天飞的“严禁公费旅游”的文件,“节日期间严禁××”的通知等等,不知道文件制作者会作何感想?
三亚“权贵天堂”是一只腐败的温度计,这个局部温度绝对具有代表性。而不管是“高额消费公款占多数”,还是接受旅游的变相受贿,不过是腐败产品的品种之一罢了;如果腐败存在必然因素,如果挥霍公款、权力寻租大面积存在,权贵们去哪里享受“天堂”。我们可以严禁这个、不准那个,但“公款”若禁不了,则处处是天堂——有钱,何愁没有天堂?权力,也是同样的道理——权力如果能使鬼推磨,则天涯处处有“磨”推。
一个北京做企业的朋友,春节邀请一些政界商界的朋友来三亚过节,总接待花费为300万元。这300万开销如果定性为行贿受贿,不知道会有多少“政界朋友”涉事。但无需担心,公职人员接受旅游在中国是不算受贿的,虽说2008年两高《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接受旅游被定性为商业贿赂——“可以用金钱计算数额的财产性利益”视为贿赂行为,然而它仅适用于“非国家工作人员”——给公职人员留了个出口。法理上、逻辑上,接受旅都属于受贿,偏偏公职人员不适用这个逻辑,究竟是怕公职人员陷落太多,不好看,还是出于对公权力腐败容忍度的一贯的思维模式,不得而知。
不管是法律上预留出口,还是“严禁”的不能停歇,证明的一个问题都是,有些事情是个什么情况,上上下下其实都一清二楚。至于说三亚成了“权贵天堂”,即便不说,不论官方,不论坊间,都不是什么秘密。进一步说来,所谓“三亚天堂”其实是个伪命题:有权有钱,何处不是天堂?
(据2月6日《珠江晚报》)
新闻推荐
2月7日,外国客人在云南楚雄紫溪山与彝族群众跳起彝族民间舞蹈。当日,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参加第27届国际茶花大会的中外嘉宾前往楚雄紫溪山参观古茶园,体验民族风情。(新华社记者杨宗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