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浙江七城市开始公布每日PM2.5日均值;30日,江苏全省13市PM2.5监测数据正式上线……全国性的PM2.5监测发布提速,新一轮国内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治理大幕拉开。
然而,被誉为“人间天堂”的杭州PM2.5年均值六年来未达标,而南京等地因测试点选择“偏生态”受到质疑,针对国内PM2.5监测方法和标准之争也没有停歇。
“小颗粒”带来大挑战。测哪里、怎么测、如何治,制定科学监测体系“对症下药”,才是化解公众“PM2.5焦虑”的根本。
选址之争:“生态”点监测能否取信于民?
尽管并未全面铺开,但国内多个城市零星公布的几个PM2.5监测点选址,已经引发争论此前,广州、深圳、南京等地选取的监测点有些位于学校、公园、绿地附近,公众对这些“环境优美”监测点产生质疑:“太绿化”、“太生态”的监测点测出的数据,是否掩盖空气真实污染程度?
专家指出,颗粒越细不同监测点数据差就越小,PM2.5是极细微颗粒,在城市空气中实际上分布比较均匀,即使设在公园里也与住宅区差异不大。如近期杭州公布的监测结果,绿意环抱、风景秀丽的西湖风景区的数据与其他地区差异不大,甚至部分污染更高。
上海环境监测中心总工程师伏晴艳说,PM2.5监测点选址应该科学规范,避免人为因素影响监测结果。“一要与地区的人口密度挂钩,二要远离明确的污染源,三要处于没有遮挡的空旷位置,这是全球惯例。”
数据打架:
监测技术如何规范?
根据环境保护部部署,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与臭氧等项目监测,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初步估算,全国388个地级以上城市在PM2.5监测设备上的总投入需20多亿元,但据记者了解,国家尚未出台相应的监测技术规范。不仅监测设备选取有争议,监测方法选取也显得颇为纠结。目前PM2.5的自动监测,国际常用方法为称重法、β射线法和光散射法。仪器不同、方法不同都可造成数据上的差异,即使一种仪器,厂家不同,也会形成差异。
“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就是要不断贴近人民的感受。”专家认为,开展PM2.5攻坚战,就必须先解决PM2.5监测数据的“打架”问题,国内监测设备采购标准出台须尽快尽早。
治理攻坚:
PM2.5要“体检”更要“治病”
毫无疑问,治理PM2.5与污染控制息息相关。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罗毅表示,国家选择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首先展开监测,就是针对污染问题最突出、对公众健康影响最大的地区率先开展。
现阶段治理“灰霾天”,两个“协同”也许是科学有效的“药方”。专家认为,必须采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措施加以强化。伏晴艳认为,PM2.5要“体检”更要“治病”。要换来“碧水蓝天”就必须强调绿色转型,这既包括我们的观念更新,也意味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型。 据新华社上海4月5日电
新闻推荐
10日,云南省镇雄县政府界通报,4月9日在该县塘房镇顶拉小学337名学生在食用营养午餐后出现腹泻、腹痛、发高烧等不适症状。据镇雄县政府统计,塘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