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荟琳 董彦文/图
在通往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社区小水井村民小组路边的一颗大树下,当地村民多年来都喜欢围坐在此闲话家常。4月5日,在这颗树下,22名村民又一次聚在了一起,只是他们已从原来的闲谈变为了如今的议事。
“现在都是我们说了算,这‘一事一议\’,不仅让村里的环境变了,也让我们自身发生着变化。”村民普发银的一句话,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
这是小水井村民小组今年召开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第三次民主议事会。“这次议事会的主题是讨论通过机耕道改建工程的筹资标准,选举产生工程管理小组、理财小组、质量监督小组的成员。”主持会议的村民小组组长李光富告诉记者,全村22户人家每户出一名代表参加民主议事会。通过前两次民主议事会,村民小组已确定了工程的投资概算、建设规模、建设方式。整个过程中,政府部门主要充当服务者的角色。
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自2010年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启动以来,截至去年底,全市已有377个项目在实施中上演着“政府搭台、村民唱戏”的故事。“开展‘一事一议\’的初衷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筹集村内兴办集体公益事业所需资金,解决因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基础设施项目‘无钱办事\’的问题。没想到在实施中,村民们自身的思想和理念也发生了改变。”一直负责该项工作的市财政局工作人员蒋大中坦言,如何调动基层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来,从而使决策更加科学、更加合理,“一事一议”显然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村民们往往比我们更了解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诚如蒋大中所言,只有小水井村民小组的村民们,才会提出对连接主公路的3.7公里土路进行改造的要求。
“我们出不了门都是小事,芒果运不出去才是大问题。”“没有路,生活苦哦!”……正是有着这样切身的体会,村民们一致决定争取今年雨季前把这条路修好。“总投资133万元的项目,政府给我们奖补80余万元,这个工程干得!”村民刘文寿第一个举起手表示同意,随后其余21名村民代表也纷纷举手表示赞同。
如今,村民们已经将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完了,只等着上级部门同意实施的批复。“今年,我们一定能够结束‘肩挑背扛牲口驮\’的日子。”走在这条崎岖不平的土路上,李光富大声地念起了一首打油诗:“自由的天、自由的地,大伙的事情大家议;心中的话、心中的曲,想说想唱全由你;桩桩事儿该谁听,民主决策出真理;自己的权利归自己,民主自治新天地……”
新闻推荐
今年4月15日是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纪念日。好莱坞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1997年史诗巨片《泰坦尼克号》转制为3D版后借此时机发行,自本月4日上映以来票房良好。两个版本的《泰坦尼克号》全球累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