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
眼保健操争议实为偷换概念
一篇网友攻击眼保健操残害中国青年少年49年的微博,引发了一场关于眼保健操的利弊之争,似乎要将其逼进角落做救赎式的自我反省。
观点:引发此轮“围攻”的微博首发帖,其实是对几年前相关质疑的改头换面。有人认为博主意在骗粉,此说虽未坐实,却露出偷换概念和强拧逻辑的迹象。
长江日报
安乐死不能成为穷人死亡方式
十堰竹山县双台乡男子刘德山,高位瘫痪,卧床4年多。最终,他说服心软的姐姐,买回毒药,在保姆的帮助下,喝下掺有毒药的花生奶,结束了他37岁的短暂而痛苦的人生。(《长江商报》 7月18日)
观点:现代社会中,安乐死在一个人均生活指数高、法制程序完善的地区,操作的复杂度和社会观感的复杂度显然低于贫困、落后地区。如果安乐死成为穷人开创的另一种死亡方式,我们的同情心该如何安放?
山西晚报
明代“青花热水瓶”何以如此欢乐
在一档电视节目《寻宝》上,一位藏友展示了一件青花瓷器,称是明永乐青花热水瓶,是郑和下西洋装开水用的。这位藏友表示,如果是真货,应该值至少一百万元。现场专家点评称,感谢陶瓷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如果郑和地下有知肯定打喷嚏。(7月17日《扬子晚报》)
观点:“青花热水瓶”好在只是一个逗人一乐的插曲,而良莠不齐的鉴宝专家,以及将赝品鉴为宝物的事实,却俨然是这个娱乐化时代的暗疮。在宣教文物知识、提高欣赏品位日趋异化为炒作与眼球经济的语境里,科学的严肃与公正,当是所有娱乐化外壳下的内核,这一点必须厘清,也是电视台和媒体必须恪守的底线。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记者隋笑飞)新闻出版总署19日起向社会公开征集“新闻敲诈”、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的违法线索。记者19日从新闻出版总署获悉,为进一步推动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