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本应是悠闲度假的时间。但仁和区大田镇片那立村支部书记王连会却会在当地石榴林、冷库和村道建设现场“跑上跑下”。
“这几天降温了,给大家都转告下,抓紧给石榴套袋。”早上,雨过初晴,王连会便给各村民小组组长和石榴种植大户“交代任务”。在成片的石榴林里,一个个石榴已有半个拳头大小,透着一点点红,显然已经过了正常套袋时间,但为何现在才开始套袋?面对记者的疑问,王连会胸有成竹地说:“今年干旱,不能照往年那样套袋,否则袋内温度太高,石榴容易裂开,所以之前就通知大家暂时不要套袋。”
自信的背后是王连会22年的石榴种植管理经验。1990年,响应政府调整种植结构号召,抱着尝试心态的王连会种下了少许石榴。当大家都还觉得靠种石榴来养活一家人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时,王连会却逐年加大种植面积,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1995年,先富起来的王连会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村干部,一定要让大家都富裕起来。”尝到种植石榴带来的甜头后,王连会开始琢磨如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他自掏腰包到外地学习石榴种植管理先进技术,并主动当起村里科普工作的“排头兵”,还邀请省、市农业专家到村里手把手向村民传授石榴嫁接、修枝、病虫防治等技术。在王连会的带动下,村民逐渐放弃传统的蚕桑生产,取而代之的是一棵棵茁壮成长起来的石榴树,一朵朵迎风招展的石榴花。
仅仅“石榴花开”还不足以让王连会满意,要让“石榴结果”,让村民增收致富才是最终目的。
2008年,已经担任村支部书记的王连会发起成立了市联庆石榴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发挥专业合作社载体作用,努力提高石榴生产的科技含量,扩大销售渠道,意欲“做大做强石榴产业,让攀西牌石榴走向全国、走出国门”。2011年,片那立村石榴种植面积达到1650亩,产量280万公斤,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当年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670元。
“只卖石榴还不能让村民更加富裕,要用现有的石榴产业谋划更深远的发展。”2012年,在王连会的争取下,片那立村被纳入仁和区重点打造的11个新村示范村,将作为旅游产业重点村进行打造。现在,王连会正忙着改善村里的道路、引水沟渠等基础设施,规划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旅馆,给村子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闻推荐
兴隆村有个小伙子叫刘友福,快到而立之年了,还是光棍一个。刘友福没找到老婆,一不是相貌丑陋,二不是家庭条件不好。村民们有的说他眼光高,挑过头了;有的说他老实得近乎于“傻”的程度。他妈妈一天总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