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制售假证都是治理难题。目前“刻章办证”已不只是城市“牛皮癣”,而且蔓延到了网上。有关部门不断加大打击力度,为何仍屡禁不止?
办案人员告诉记者,一方面是巨额暴利的驱使,另一方面是犯罪成本相对较低,单靠刑事手段一时难以禁绝。在实际司法实践当中,制售假证的违法犯罪人员一般判处3年以内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相比贩毒可能判死刑,制售假证的利润同样很高,风险又小,这使不少不法分子参与其中。
潜在的买方市场巨大也是假证泛滥的原因。一位此前曾购买过假结婚证的重庆市民告诉记者,自己结婚多年,搬家多次,原来的结婚证弄丢了,办事不方便,就办个假的凑数。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陈世伟说,假证的制售如果单纯从制售方去禁止是很难的。假证制售至今屡禁不绝,很大程度是因为买方市场巨大,而目前相关法律仅仅针对制售方,并未对假证的购买者做出详细规制。他建议,对制售假证现象除了刑事手段外,还应该加强综合管理打击力度,完善民事或者行政的手段,健全对买方的监管和引导,让大家远离假证,才能逐渐有效遏制制售假证现象。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某出版社负责人回忆说,在2000年~2002年第一轮“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教育部统一制定教学基本要求和专业大类培养规格标准,统一组织编写,统一审定出版。可在2002年~2010年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