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熟人社会”红包焦虑症: 被异化了的传统礼仪

来源:河池日报 2012-09-17 00:43   https://www.yybnet.net/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教师节里,舆论谈论最多的,并非师生浓情或育人之道。家长与老师之间,一场有关红包的纠结,让纯净的节日变了味道。其实,不止老师,医生、评委、监管,甚至火葬场的职工,也时时承接着红包的“礼遇”。于是,红包成为了一种文化,感情、面子、攀比,其中也可能掺杂不可告人的目的。没必要回避,中国是个“熟人社会”,只是这红包的分量,造成了我们道德上的难以承受之重。送者未必甘心,收者未必坦然。红包焦虑,就这样蔓延开来。有了焦虑,就该诊断一下了。事情的耐人寻味之处,在于送者与收者双双的“身不由己”。这其实是我们对所谓生存法则的依赖,同时也是我们对制度魄力的一份亏欠。

翻开报纸,类似的新闻屡见不鲜。《新民晚报》报道,上海一位市民在去年十一长假中,接到了10张请帖,或是朋友结婚,或是亲朋生日。每人随了400礼金,一个月工资没了。这位市民的话很形象——“一个月的血汗钱啊,就像从肋条上往下割肉。”《现代快报》报道,南京市民史先生,有6位姐姐,而这6位姐姐给他带来了14个外甥、外甥女,每年的压岁钱、生日红包让他苦不堪言。终于,有一天,史先生召开家族会议,宣布放弃做舅舅的资格。《长沙晚报》报道,为了迎合越来越盛行的“红包文化”,长沙某银行曾推出“电子红包”业务,送红包者根本无需征得对方同意,就可以将最多500元的红包送到对方账户,而且,可以把所谓的祝福语一并写在“电子红包”上,可谓方便之极。只是,这样的红包中还有多少感情成分,我们不得而知。

红包焦虑——送的苦恼,收的纠结一边是送的苦恼送不送、送什么,另一边是收的纠结收不收、怎么办。这样的畸形“文化”,其实已经背离了千年相传的礼仪本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越来越复杂,红包的用处也越来越大——从原先的庆贺祝福延伸到求助、感谢,从自家亲友延伸到许多行业,红包的内涵也越来越大——从货币到烟酒、购物卡、生活用品、古玩无所不包,甚至还出现“送旅游”。

有人将刚刚过去的教师节称之为“谢师节”。不过,据媒体调查,60%的家长都不希望给老师送礼,但最终的事实是,70%的家长都会给老师送礼。与此同时,大多数老师也表示不希望接受礼物。

不止老师,医生、评委、裁判、监管,乃至火葬场职工……似乎只要是与公共资源沾点边的行业,都有红包流行——对官员而言,以红包之名行贿赂之实者,亦不在少数,不过此类行为属犯罪,不在我们所讨论之列。目前,我们似乎已经达成了一种社会“共识“,收红包意味着尽心。在教师节中,有家长说,其实不想送,但看其他人都送了,害怕老师因此对自己的孩子有偏见,所以花钱买个心安。

2010年,央视的一组公益广告引发广泛共鸣,电视画面中,一位医生对患者家属说:“病人终于脱离危险了!”家属随即奉上红包,医生拒绝并沉痛地说:“你在侮辱我!”另外的三个场景分别是老师、公务员和驾校老师拒收红包。

广告播出之后,获得不少称赞,但也有人提出质疑——红包,并非都是送出者的责任。

新华社报道,一位家长就感叹“送和不送真的不一样!”这位家长的女儿上幼儿园,开始在幼儿园总是吃不饱,回家常喊“饿死了”;后来送了红包,老师总是加餐,女儿回来就说“撑死了”。怎么办?送!于是,红包的存在愈发广泛而堂而皇之,越来越多的人被所谓的红包文化胁迫。有论者一语点破——红包盛行,折射出我们彼此之间的信任缺失。这样的畸形“文化”,其实已经背离了千年相传的礼仪本义。

 

(王

 

斌)

新闻推荐

小产权房清理切莫重复“狼来了”

连日来,“北京点名清理79个小产权房项目”的消息再次吸引了公众对小产权房命运的关注。然而,一次次“严厉清理”后的无果而终,以及全国其他地方小产权房依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熟人社会”红包焦虑症: 被异化了的传统礼仪)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