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材料》作为土木工程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常规教学模式和方法要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比较困难。本文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探讨了《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思考如何围绕课堂教学和课程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强调重点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能力,以利于培养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
首先应围绕强化实践教学,进行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的学时计划,应适当增加实验课时的学时比例,对课程的理论深度要求进行弱化,同时对学生的应用性技能的训练进行强化。比如原来的32学时理论学时,可调整为24学时的理论学时和8学时的实践学时,并逐渐加重实验教学的比重。
其次要围绕培养应用技能,进行教学内容调整。第一,创新理论教学内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所涵盖的内容纷繁复杂,在有限的学时内,教学内容除了包含主要材料的内容外,更应该体现新材料、新规范的应用部分。在内容上应尽可能地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的新成就和我国相关的新标准、新规范、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新材料,力求紧跟施工技术和材料应用发展,达到教材内容系统性、完整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密切结合。对实用性、技术性强的知识点的内容深度和广度要加重,而那些理论性比较深入的知识点可以略微涉及。第二,重视实践的教学体系。该课程中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实践教学必须结合理论教学,对学生培养完整、系统的从业能力。对于整个《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内容来说,完成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实验教学。在此应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把按课程开设试验的课内实验进行独立实验改革,集中进行实验技能操作训练。把原来的基本试验项目改为课程综合性实验的内容,对学生提出自主设计完成的要求,小组形式相互协作讨论与自己设计、组织实验方案和步骤都是学生可以采取的做法。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可进行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尝试,让学生的独立科研、个别调研、创造力训练等能力得到培养。第三,对课外训练进行强化。 在增加实验论文综述写作的同时,课后作业可在各章节课后,对学生适当的布置一些工程实例分析题和课程创新小论文写作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工程应用文的写作训练,还可以将课堂大作业的训练也安排进应用教学过程中。通过增加这些课外训练,要在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等应用能力。
最后务必围绕实例教学,进行教学形式改革。
第一,将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引入课堂,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进行石灰知识的讲解时,向学生提问粉刷过的墙壁上出现的鼓泡、开裂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顿时有兴趣观察石灰的熟化原理。同时,还可以继续借此进一步提问:为什么生产硅酸盐水泥时要加入石膏,而硬化后的水泥石遇到的硫酸盐就会产生危害,这个时候生成的硫酸钙和起调凝作用的石膏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水泥的基本成分、水泥的凝结硬化过程、硫酸盐对水泥石的腐蚀等问题,而不是枯燥的死记硬背条款。这样一些小问题的介入,可以激发出年轻人的好胜和探究的天性,书本中那些看似呆板的文字和化学反应式马上就具有了形象可感的形式和内容。第二,进行现场教学的生动形式。常用土木工程材料的教学内容,在工程施工现场中都能够一一体现出来,如果能对重要材料的内容,对照施工现场进行讲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效果马上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对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很有功效,让老师和学生都有轻松愉快的感觉。比如对于混凝土形成的讲解,可以将学生带到施工现场,从配料(包括材料堆场、原材料含水率、计量方法、计量精度等)、搅拌(包括搅拌机的类型、搅拌时间等)、运输(运输距离、运输方式等),到浇筑、成型、养护的施工过程,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我们可能在教室里一遍遍讲很多次,学生掌握起来还不一定准确,但到了现场中,面对施工现场和工人的实际操作演练,教师的演示与学生自己的观察一结合,学生对混凝土的整个生产过程就马上清楚了,而且容易牢固掌握。第三点,采取实例教学的形式。把实际工程案例应用到教学中,教师先进行组织、分析和设计之后,再由学生参与其中,让教学活动在分析案例的过程进行。尽量避免授课的教师以语言或文字把问题情境反复进行陈述,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落的情况出现。让学生通过比较、分类、分析与综合所给的案例材料,进行从现象中找到本质的实践过程,可以让自己的学习能力获得提高,在学习过程中灵活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产生很大的作用。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应在夯实基础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技能教学环节,通过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
(西南科技大学土建学院 肖军)
新闻推荐
近日,一则“厦门城管扩权可停水停电”的消息在网上传开,引发了网民热议。《行政强制法》明确规定不得对居民生活强制“停水停电”,厦门地方立法授权城管在拆违时可通知供水供电部门断水断电。此举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