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商人金增敏悬赏20万元,请温州瑞安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这场“微博发难”还没落幕,2月19日,温州苍南环保局长又被“邀请”下河,悬赏额升至30万元。加入这一活动的区域也在不断扩大,不仅浙江的平阳、乐清等地的网友对环保局长们竞相邀请,广东东莞一位自称“经济困难”的网友也如法炮制,声称可以出价10万元请东莞市环保局局长下寒溪河游泳10分钟。
●悬赏背后是公众深刻的无力感
“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的悬赏接力,显示全国河道污染日益普遍化的严峻现实,更暴露了民众对环境恶化已经忍无可忍却又不得不忍的尴尬。作为对地方环保负有直接责任的官员,民众不堪河水污臭之苦,却还只能以重金悬赏的特异方式,请求其屈尊体验并稍有感知,还有比这更可爱也更可怜的人民吗?
判断一条河流是否遭到污染,原本不一定非得下河游泳不可。但现实往往就是这样幽默,有些人不被逼着去喝河水去纵身一游,他就敢说这是最清洁的河道。所以早在2012年5月,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就曾表示,“检验温瑞塘河治污成效,不以部门报上来的数据为准,要以环保局长和公用集团董事长带头下河游泳作为河水治理好的标准”。
按照这样一个标准,网友们的悬赏游泳实在不能算是别出心裁。如果说他们的最终诉求是为了得到一条清洁的河流,那么他们的悬赏还仅仅只是走出了第一步,希望环保官员们的感官恢复到和自己的水平一样。但从各地环保官员或一笑置之或大打太极的反应看,就是这第一步,似乎都不能称为成功。
面对环境的持续恶化,面对监管部门的失职和渎职,民众的无力感越来越深刻,这也许是比环境恶化更值得担忧的事情。让司职环保的官员们知道河水已然臭不可闻,让他们记得维护蓝天碧水是其职责,让他们明白失职是对民众的犯罪,除了“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可还有更正经更见效果的办法?
治理环境污染,还我美丽家园,必须有建立在强大的公众监督和制衡权基础之上的连贯招数。否则让环保局长下河游泳,不论重金邀请还是行政逼迫,也不论局长们是否下河,结果也只能是一个噱头而已。
●噱头下裹着殷切诉求
毋庸置疑,官员敢下河游泳,未必就等于河流水质合格。但可以肯定的是,河流遭污染,游泳难免成奢侈,而百姓生活也会受影响。让局长以身测试水质,意义也就在于此:它不以“设梗”为目的,而是希望官员能俯下身去,倾听百姓的呼吁,都说“非躬耕不知劳作艰”,没有亲身体察,恐怕对污染之害,也不会有刻骨的认知。
归根结底,“悬赏游泳”式的叫板,与其说是“故意找麻烦”,不如归结为民生诉求的集结:河流污浊不堪,殃及百姓,治理者没理由置之不顾,而应在感同身受中,体恤民生,正视难题。
这种诉求表达,看似是在兜售噱头,有几分取巧,其实是出于无奈。正因公众对污染充满焦虑,却又缺乏制度性的监督路径,所以只能借助于行为艺术等,来表达主张。试想一下,若环境治理很是严格,纳入社会监督,对污染零容忍,公众还会顶着“炒作”骂名和破财风险,只为请官员下河“锻炼身体”?
作为环境治理的直接责任人,环保局长们被“点名邀请”,实质上并不冤枉。河流变为“臭水沟”,他们的失察或姑息,难辞其咎。即便某些河流的污染源是生活垃圾,责任部门的宣传乏力、监管缺位也应被追究。面对民众质疑,他们应将其转化为整治动力,填补治理缺角,而非责任推诿,或处于隐身状态。
“悬赏游泳”频现,噱头的外衣下,裹着殷切诉求:当雾霾污水,毁了“你站在窗口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的生活意境,成为公众生活的负累,环境治理的强化升级,已是迫在眉睫,没有缓冲余地。
●不是调侃是警示
这种超常规、搞怪式的表达意见的方式,却被不断证明是民众争取权利的有效手段,说明民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渠道是多么不顺畅,民众要通过体制内的程序维护权益又是多么艰难,而这种不顺畅与艰难,最终损害的是政府宝贵的公信力。
然而,金额再高的“悬赏游泳”,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因为即便环保局长真的下河游泳,被污染的河水也不会一朝变清澈。但不能因为这种悬赏更像是场游戏,环保局长们就能对热切的民意期盼置若罔闻,而那些没有被悬赏邀请的政府部门就可以安之若素。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加强和对公共权益的日益重视,让民众切实感受到身边空气、水质的变化,感受到政府对民意的重视与关切,民众才会对政府工作树立信心,才会更多选择平和的方式表达意见。
从这个意义上说,“悬赏环保局长游泳”,不仅仅是对环保部门的调侃,更是对政府公信力的警示。无论是被邀请还是没有被邀请的局长,都该有所行动了。
综合《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等
新闻推荐
这是北京一家超市销售的茅台酒与五粮液酒(2月19日摄)。茅台和五粮液公司因实施价格垄断行为,2月22日分别被贵州省物价局和四川省发改委依法处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