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节长假过半,国人身边的年味究竟是“浓”还是“淡”,再度成为坊间热门话题。爆竹究竟是禁还是放?团圆宴究竟要不要“光盘”?亲友拜年究竟是餐桌上“见一面”还是手机里“吼一声”?历史悠久的春节年俗在浓与淡之间正悄然“转型”。专家认为,在我国春节年俗的新一轮浓淡变迁中,应倡导“淡”不舍亲情友爱,“浓”不恋骄奢淫逸,在创新中实现春节年俗的“转型”。
爆竹“瘦身”,手机“很忙”
尽管除夕之夜至正月初一北京、上海等多地PM2.5观测值仍出现了短时“爆表”,但老百姓普遍反映,今年家门口的烟花爆竹确实“瘦身”了。
统计显示,截至蛇年大年初一上午,北京全市共清扫烟花爆竹残屑1586吨,比2012年减少155.61吨,同比下降近9%。上海的统计数据也很喜人,大年初一清扫爆竹垃圾700余吨,较之龙年同期下降超过两成。
比数据下降更明显的是人们的直观感受。常年驻守在黄浦江畔上海虹口老城区的消防队队长范豪杰告诉记者,蛇年第一天的接警次数为17次,比龙年下降了一半还多。“烟花爆竹‘瘦身\’,不代表身边的年味就会完全消失。”这位消防员说,“连我们消防官兵之间也用虚拟的电子鞭炮音乐来拜年,既节约又环保。”
与烟花稍“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过年期间人们手中的手机和平板电脑比往年更“忙”了。
随着无线宽带技术的覆盖面在我国进一步拓展,在一些小城镇里也能收到无线网络信号。往年人们爱发短信、飞信,今年新一代的微博、微信等都十分火爆,成为人们相互拜年、“直播春节”的平台。不少回乡探亲的年轻人还忙着在网上“晒餐桌”“晒焰火”“晒全家福”,与分散在各地的亲友分享欢乐。
年俗悄然转型
“浓中有淡”是相当一部分人对蛇年年味的直观感受。尽管依托高科技,电脑里、手机上的“年味”很热闹,但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传统礼俗正在缩减,甚至消失。在QQ“微群”里网友细数正在消失的“餐桌年味”,比如水磨汤圆的制作技巧,灌制腊肠的秘方,甚至还有家族中一年一次祭拜祖先的礼仪和规程,都有可能被逐渐淡忘。
专家分析,民俗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种种迹象表明,在“浓”与“淡”之间,春节年俗必然也要经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演变过程,实现具有现代意义的“转型”。
以蛇年春节为例,节前从中央到地方倡导勤俭节约之风,不少民众在春节餐桌上也开始效仿起“光盘行动”。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田兆元分析,蛇年春节餐桌上的微妙变化是年俗“转型”的一个缩影。
(综合新华社)
·专家说法·
年味淡了?是感觉变了
“‘年味\’未必淡,只是我们的感觉变了。”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华文教授说。
这位中国民俗学会的常务理事认为,新年换新衣、年前大扫除、放鞭炮、贴春联、守岁、拜年、年夜饭、灯会、舞狮等传统的文化元素在现在的春节并没有消失。如果人们用心体会,过
年还是热闹的。“民俗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迁的,如果僵化不变就不符合民俗发展规律。随着社会发展,过年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民俗肯定会推陈出新,
我们应该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用心去体
验新的‘年味\’。”陈华文说。
新闻推荐
□李强2月16日,人民日报记者在北京、天津、郑州、西安分别走访了一些机关单位,实地调查节后第一天的到岗情况,发现西安市未央区政务大厅过半岗位无人,郑州道路交通安全协会服务大厅有10人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