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省级质检中心从无到有,到“全省最多”,打造了省级行业“标杆”,打造了“宣城名片”。
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建设意味着什么?含金量多高?请看——
4个质检中心 4张“城市名片”
2012年11月26日,安徽省电机产品及零部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揭牌仪式在泾县隆重举行,标志着宣城市电机产品的研发和检验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成为全省电机行业的“领跑者”。
同年的11月,安徽省耐磨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宁国)、安徽省不锈钢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绩溪)顺利通过验收和评审,同时对外运营。
加上此前已投入运行1年多的安徽省特种设备检测院郎溪检测中心,至此,落户宣城市的4个质检中心全部建成、竣工并投入运行,宣城市也成为全省省级“质检中心”最多的地市。其中,省电机产品及零部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省耐磨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省不锈钢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都是全省唯一的专业性检验机构。
4个中心的建成,可以近距离为本土企业开展产品监督委托检验、人员培训、科技研发等多项服务,能避免企业在检测科研方面的重复投资,最大限度地方便企业;又为本地支柱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有效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4个质检中心还是宣城市对外的靓丽“城市名片”,对提高宣城市知名度、美誉度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此同时,宣城市全面启动安徽省宣纸及文化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宣城)的筹建工作,在省级宣纸质检中心获准建设后,经过不懈的努力、历经六次更名,2012年12月29日,国家宣纸质检中心终于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专家组论证,预示着宣城即将拥有第一个“国字号”的技术检验机构。
由“看人脸色” 到“说话算数”
宣城市多年来强力推进“质量兴市”、“质量强市”战略,并取得突出成绩,目前宣城市拥有安徽名牌产品数居全省第二、中国名牌产品数居全省第三,宣城市还拥有国家级、省级标准化示范区15个,位列全省第三。然而2008年之前,宣城市没有一个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在当时全省17个地级市中垫底。企业往往为检验一个产品、获取一个数据要往返奔波于合肥、上海、南京、杭州,疲于奔命、代价高昂不说,而且“看人脸色”。
一方面是宣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产业板块不断壮大,一方面是检验检测和科技研发能力远远落后于实际需要。市质监局局长吴国祥介绍道,面对没有国家、省级质检中心的窘境,2008年,宣城市启动“科技强检”工程,依托宣城市区域块状经济和优势特色产业全面启动了省级质检中心创建工作,以“中心”建设引领行业发展、提升产业层次、服务地方经济。
质检中心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质监局一方面致力机制创新,通过科学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多方筹措资金;一方面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同时,该局采取一个党组成员包一个质检中心的方式推进相关工作。
各项质检中心申报工作充满艰辛,起初都被专家组否决。面对严峻形势,市质监系统全力以赴、创新工作、频繁跑省、持续争取;地方政府要地给地、要钱给钱、要人给人,给予大力支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12月,安徽省电机产品及零部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泾县)获准建设,成为宣城市第一个获准建设的省级质检中心。2009年10月,安徽省特检院郎溪检测中心正式签约开始建设。同年12月,安徽省耐磨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宁国)、安徽省不锈钢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绩溪)获准建设。宣城市一举拿下4个中心,赢得4个行业的“话语权”。
打造“公共实验室” 引领行业转型
1月17日,记者在泾县安徽皖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采访时,公司副总徐劲华谈到电机产品及零部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时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家门口检测,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而且检测中心相当于一个‘公共实验室\’,能为本地企业做一些个性化服务。”该公司是宣城市电机行业的龙头老大,徐总的这番话,颇能代表行业的共同心声。
(下转A2版)
新闻推荐
省道S217线是泾县、旌德、绩溪南向通往黄山和浙江的重要交通枢纽。绩溪段改造项目全长12.1公里,沿线架桥梁16座,隧道4条,总投资1.3亿元。工程开工以来,当地公路等部门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