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旧习俗清明有这样那样的习俗祭祖扫墓踏青春游清明节的

来源:梧州日报 2013-04-05 07:03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你
知道多少?

旧习俗

清明有这样

那样的习俗

祭祖扫墓踏青春游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玩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祭祖扫墓

俗话说:“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主要活动。

清明节祭祀祖先有多种形式,最常见的是为去世的祖先扫墓。扫墓时,不仅要烧冥钱,还要把亲人坟墓周围的杂草清理干净,并为坟墓填上新土,然后将鲜花、酒食、果品等供祭在坟墓前,行叩头礼进行祭拜。除祭祖之外,人们还分出一部分食品和纸钱,抛与四面八方,给野鬼孤魂享用,以防止他们抢夺先人的祭品。有些地方在祭拜之后,还有一种“食祭余”的风俗,大家一起享用祭祀过的酒食,各地关于这种活动有“吃会”、“吃清明酒”、“散清”、“吃清”等不同的称呼。清明节祭祖扫墓,表达了人们对去世的亲人无限的哀思。

踏青春游

阳春三月,正是春暖花开、阳光明媚的好日子。在春风的吹拂下,野外长出了青青的小草,鸟儿们开始歌唱,景色多么美丽啊!这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因此,在清明节期间,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郊外,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在中国古代,把春游叫做“踏青”,所以清明节又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踏青节”。

清明踏青传承至今,已成为一项非常普遍的习俗活动。每到清明前后,正是全国各地春游的高峰期,人们纷纷外出,参观名胜古迹,观赏青山秀水。在很多地方,踏青和扫墓是并行不悖的,扫墓过后踏青享乐是许多人的选择。因此,清明节是一个颇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方面人们扫墓祭祖、追思先人,一方面人们又踏青游玩、欣赏美景,肃穆、感伤和轻松、快乐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在同一个节日里几乎同时得到了表达。

插柳戴柳

插柳戴柳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所以清明节也叫“插柳节”。

各地的插柳戴柳风俗有所不同,插柳戴柳也有多种形式,最常见的是将柳条插在屋檐下、大门上,有的将柳条插戴在头上、插在发髻上或别在衣服上。有的地方,用柳枝供奉于神主前或悬挂在屋子的一角,还有的地方吹柳笛、吃柳叶,认为这样可以祛病避邪。

放风筝

清明前后,春风徐徐,正是放风筝的大好时节。

在古代,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带走晦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走,象征着自己的疾病、晦气都让风筝带走了。不过,今天人们在清明节放风筝,主要是为了放松身心、锻炼娱乐,去病消灾的色彩已经淡化。  (摘自《节日情韵:中国传统节庆文化》)

*选购

如何挑选祭祖乳猪

本地用乳猪做祭品历史悠久。猪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福气,家中有猪就代表有福气和财富,用来拜祭是希望和已逝去的亲人一起分享,同时也是向逝去的亲人汇报,让他们在九泉之下可以放心。以前因为家族的亲戚多,用整只乳猪拜祭分量刚刚好,而且有头有尾,红肥赤壮好意头。在祭祀过后,家族的每一位成员都会享用乳猪,俗称为“太公分猪肉”,寓意人人有份,希望祖先的福荫能够庇佑每一位子孙后代。

目前市面上的乳猪有两种,一种是光皮,一种是麻皮。光皮的烧乳猪以慢火烤烘而成的,质感脆如玻璃,所以也称玻璃皮;麻皮的乳猪则是近些年来的新做法,在猛火烧制的过程中,不断涂油,并以针椎打皮面,使之爆出芝麻般密布的气泡,所以也称芝麻皮。烧腊师傅说,无论是光皮还是麻皮,皮脆都是上品烧乳猪的首要条件。皮脆代表乳猪新鲜,靓皮烧出来的颜色金黄油亮,经过润色之后,皮色就会呈现自然均匀的枣红色,皮色偏黑的最不可取。

烧制乳猪要经过起骨腌制的过程,一些问题乳猪经过加工后,从外观上已经很难分辨得出来。所以,消费者还要靠“手感”。烧得好的乳猪,用手指敲猪皮,会听到清脆的声音。好的乳猪肉肥瘦均匀、嫩滑,按下有弹力,色泽呈微粉红色。如果呈暗灰色,就代表烧的时间过长导致肉太结实,或者是用了雪藏猪。

味觉是最灵敏的,有些人一尝就能知道是不是上品。吃起来皮脆肉滑、肥而不腻、味道咸淡适中的乳猪肉等级最优。除此之外,乳猪的大小也是挑选的重要指标,太大或者太小都会影响风味,一般8斤左右的乳猪烧出来大概5斤,这样的分量最适宜。(据《番禺日报》)  

新风俗

网上祭祀

渐成新风俗

方式一:博客哀思方式二:网上纪念馆

清明将至,人们都在选择祭奠先人的方式,兴起多年的“网上扫墓”渐成风气。

方式一:博客哀思

“缅怀先人的方式也很多,我觉得心意到了就好。”“80后”公司职员王女士这样说。几年前,将她一手带大的外婆去世时,她正在参加一次入职考试,直到两天考试结束后才从父亲那里得到消息。从那以后,每逢外婆祭日,她就在博客写下悼念文字,以寄托哀思。

方式二:网上纪念馆

网友“晓棉”给去世的亲人建了“网上纪念馆”,通过网络为先人敬香、点烛、献花和上一些新潮的祭品,如i-pad、iphone等,并且不时更新留言。“这些留言,既是我们对先人的缅怀,也是我们面对家人离去的心路历程。”他说,他认识的朋友中,有不少在网上为先人建立了纪念馆,“这种方式即环保,对今人而言又意义深远。”

网络祭扫逐渐被民众尤其是年轻人所认同。刚在海口参加工作的江晓枫说,上网祭祀和传统扫墓相比,低碳环保而且经济,“对我这样在外工作的人来说是个好方式。” 

方式三:“清明围脖”

在知名网站的微博上输入“清明节思念”,搜索结果达数千条。“爱笑的米奇”写到,“春日,思念的日子,雨纷纷的日子,樱花开处祭故人———清明、沉寂、静寄哀思”。nikcy王力奇说,“清明节即将来临,为我亲人献上一捧花,带去我对他们无限的思念!虽然没有亲自烧香,但心早有期待怀故!”

(本报综合)

文明绿色办丧事

特色方式受追捧

扫墓本是世人祭奠逝者的一种人文习俗,墓地却日渐成为生者抢购热炒的商品,沾染上浓浓的铜臭味道,许多市民甚至发出了“死不起、葬不起”的感叹。近年随着我国土地资源的剧烈消耗,人们也越来越重视逝者“身后事”的绿化,面对“文明、节俭、绿色办丧事”理念,海葬、树葬、花葬等多种新型生态入葬方式日渐受到追捧。

海葬将骨灰撒入大海的一种葬法。骨灰撒海,冲破了传统的“入土为安”观念。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海葬是继墓葬以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人类思想的一大飞跃,是社会文明的一大标志。海葬有利于节约土地、发展经济,有利于移风易俗,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骨灰撒大海,情意留人间。

树葬是殡葬的一种新形式,就是人们以认养绿地的办法,植一些树木,将亲人的骨灰撒在树下。花葬是墓葬与树葬的创新,用花坛代替墓穴,将特制的可降解的骨灰盒放入花坛中,花坛上种植花朵。坛位可循环利用,占地面积少,价格经济。(中新网生活频道)

新闻推荐

记者陈晓雯通讯员苏云天戴苑宁上午市地税局

市地税局举办开放日征集纳税人意见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旧习俗清明有这样那样的习俗祭祖扫墓踏青春游清明节的)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