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泓冰
禽流感来袭,全国的目光强力聚焦,盖因公众太容易联想到10年前的非典。现在,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公众都深知,在疫病突如其来的非常时期,牢牢维系民族凝聚力,让人们科学对待、沉着应战的首要一条,就是权威信息发布的公开透明。
我们并非从一开始就洞悉这一点。曾经,在负面事件出现时,一些部门和媒体会本能地选择沉默和观望,以致错失权威信息披露的先机。其后果不但影响决策的效率,更导致不实传言甚至是恶意谣言漫天乱飞。结果,随后即使公开再多千真万确的信息,却因明显滞后,导致政府公信力大受损伤。
当年非典的信息披露,就经历了这样一个曲折的过程。一些地方政府最初怕不利于稳定,选择瞒报疫情的严重程度,使各地因放松警惕而导致疫情扩散。后来,北京市和卫生部主要领导因为对此负有责任,相继职务变动。媒体也开始了铺天盖地对非典疫情发展和应对举措的报道。公众在透明的信息披露面前安静下来,人心重新凝聚,疫情传播得到有效遏制。
中国抗击非典的曲折,充分印证了,唯有及时准确的信息公开,才能抚慰公众的焦灼无助。这对中国信息公开的历史进程,具有意味深长的里程碑意义。
现在,多地都在逐日发布关于禽流感的最新讯息。比如上海,发现新的病例,及时向公众报告;公众怀疑疫情与死猪相关,也立即采样化验,释疑解惑。南京发现麻雀群死异常,卫生部门闻报随即介入调查。
是的,仍然会有公众质疑,比如为什么事隔20多天才公开首例人感染禽流感病例?为何证实与死猪无关却只需一天?媒体也在耐心解释,对未知病毒的检验需要时间,而排除明确病毒感染则相对比较容易……
其实,公众的质疑,也是一种正能量。唯有不懈的质疑,才会不断砥砺政府信息公开的速度与力度,才会在权威解疑中修复社会互信。有的时候,人们对所有信息发布、哪怕是权威发布,一概抱持“我不相信”的态度,这使信息有效沟通、社会有效管理、危机有效防范的成本大大增加,也使信息社会的伦理规范被动摇,社会的互信基础则在谣言不断引发的集体性焦虑中被渐渐蚕食。
片面地指责“我不相信”,于事无补。唯有充分的信息公开,对瞒报行为的惩戒,方能锻造政府坚实的公信力。而对付个别恶意的网络谣言,除了完善相关法律,加大对恶意造谣者的惩处力度以外,最有效的撒手锏,依然是最大程度的公开透明。
谣言止于公开,互信缘于透明,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新闻推荐
马青骅在练习赛中12日的上海春光明媚,已经是第10年举办F1中国站的上海国际赛车场当日终于在阵阵引擎轰鸣声中第一次“听到”了来自中国车手的声...